仙經的出典
關於太上老君降臨天台山,向葛玄授經的典故,最簡要明確的當數佛教《大藏經》卷49“佛祖統紀”中寫道:“周定王三年九月十四日,老子生於楚陳郡(在孔子前五十四年)。簡王四年,老子為周守藏吏,十三年在為柱下史。敬王元年,入函穀關,為尹令著《道德經》,西之流沙。漢靈帝光和二年,老君降天台山,以《大洞靈寶經》並《三錄感應篇》,授仙人葛玄。北魏太武延和二年,嵩山道士寇謙之遇太上老君,命為天師。又遇老子玄孫李普文,授《圖錄真經》。唐高宗乾封元年,幸亳謁老君,上尊號曰玄元皇帝……”這段文字不多,時間跨越一千多年,是對祖國道教出現興起源頭的敘述,也是神仙學說起源的典故。其中道教尊奉的教主是老子,但主要人物是葛玄,地點是台嶽,實際是寧海一帶地區。
寧海煉丹地
據宋《嘉定赤城誌》載:“桐柏山,在縣西四十裏,連天台山。按《神邕山圖》雲:‘在天台極東,寧海界上。’父老又傳梁王(皇)山即古桐柏,昔未建寺時,葛玄嚐居之。初玄煉丹寧和(在今三門縣亭旁,1940年劃給分立三門縣)山中,為鬼物竊去,遂徙此,後隱天台,故寧海、天台皆有桐柏焉。今梁王山(皇)下尚有桐柏裏,旁複有仙人裏。且多葛姓,蓋玄之苗裔雲。”,“三十六雷山,在縣西三十裏……凡三十六折,葛玄煉丹處。”還有前童楊家山東的丹穀嶺命名,亦同葛玄煉丹相關。從上述資料可知:當時寧海的大山中,界於白溪與大溪間的桐柏山,界於大溪與鳧溪間的三十六雷山,海遊溪以南的寧和山以及白溪與清溪間的楊家山一帶山地,皆有葛玄之煉丹蹤跡。同時指明,葛玄是先在寧海,“後隱天台”。至於葛玄為何選寧海煉丹,並作為太上老君的授經處?葛洪在《抱樸子內篇》“金丹”中寫道:“老子受(授)之於元君,元君曰,此道至重,百世一出,藏之石室,合之,皆齋戒百日,不得與俗人相往來,於名山之側,東流水上,別立精舍,百日成,服一兩便仙。”其中“名山之側,東流水上”是天台山脈寧海地區的最主要特點。葛玄接受仙經在先,葛洪著書煉丹在後,所以台嶽成為道源仙山。後來唐玄宗致書司馬承禎時,稱台嶽為“葛氏之天台”。
綜觀上述史料,神仙學說,葛玄創立於天台山,主要創建地是處於“名山之側,東流水上”的寧海地區,紀念創立神仙學說的時間,是東漢光和二年(179)己未正月初一。
主要煉丹地——溫泉
葛仙翁煉丹遺跡最集中的是天明山南溪溫泉地區。據宋《嘉定赤城誌》載:“三十六雷山,在縣西三十裏,自鬆壇至西溪、新田,沿棧道而上,峰巒累累如貫珠,凡三十有六折,葛玄煉丹處也。麵(西)北,通馬嶴、三坑。”經筆者去黃壇、西溪和龍宮大溪沿溪古道,三十六雷山峰巒實地考察後,記載與實地相符。今天明山南溪溫泉附近葛玄煉丹遺跡有:一為迎仙庵舊址。清光緒《寧海縣誌》載有“迎仙庵,在縣北五十裏深甽鬥牛崗旁”,相傳為葛元(玄)煉丹處。位於深甽西南一裏山崗南側;二為翁尖洞,翁尖高673米,位於五山林場高湖林區與南溪國家森林公園分界處,因葛玄隱居而命名,見《寧海地名誌》深甽鎮圖上標示;三為下林崗永豐庵,今高湖林區所在地,相傳亦為葛玄煉丹處,此庵至今大殿前柱的雀替雕刻,左右分別為老子騎青牛和王喬乘白鶴的神仙形象。還有深甽隔水庵的真君殿,連同農曆十月半下元節廟會,亦是源於對葛玄的紀念,即葛玄稱葛仙公或葛仙翁,道教的封號為衝應孚佑真君。真君殿除了每年十月半舉行規模盛大,影響台州各縣及新昌、奉化、象山的三天廟會外,(還有一件以)為民醫病的藥簽,也出自葛玄為民治病的民間傳說,至今廟內仍留存向神靈訴說病情,求得藥簽,到藥店買藥治病之習俗。天明山南溪溫泉的泉水中含氡等微量元素,能治療心腦血管、關節等疾病。該溫泉處於的萬畝國家森林公園,是天然的大氧吧,是現代的養生勝地。而仙翁葛玄的煉丹地,是曆史上傳統的養生學說發源地之一,故養生文化又是溫泉地區的主要文化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