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新修的盤山柏油公路往下走,我看到了有名的油鹽寺。據清光緒《寧海縣誌》記載,油鹽寺舊名崇壽寺,建於北宋乾德二年(964),大中祥符三年(1010)改為延壽寺,已有千餘年曆史。油鹽寺山上還有石洞、象鼻岩、仙人石桌、棋盤等。傳說石洞裏每天能流出四兩油鹽,住在寺院裏的和尚每天到此石洞打油提鹽,原來象形命名的蚰蜒寺也由此改稱為油鹽寺。貪心的和尚不滿足每天四兩的油鹽,把山洞鑿大,結果油和鹽就不再流出來了。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白岩山上仙人臼的故事。仙人臼故事中老道的咒語讓我印象深刻:“石臼天成,逢難就靈。貪圖幸得,枉費癡心。”這樣的故事確實具有警示作用。
越溪,越溪,真是太有故事了。乘車返回城區經過越溪村時,我的耳邊似乎聽到了十多年前越溪村裏曾經響起的喧天鼓樂。那是2002年的7月11日,來自韓國的百餘位崔溥後裔與當地村民歡聚一起共同為“崔溥漂流事跡碑”揭碑。這是友誼的豐碑。而金色字跡的戚家軍平倭首戰紀念碑,讓人懷念戚家軍的驍勇。巡檢司城遺址碑,讓人想到明朝寧海長亭、越溪、鐵場、曼嶴、竇嶴等五座巡檢司海防工事官軍森列的威嚴。
有人說從坑龍王到王幹山的登山步道是一條極漂亮的步道,更是一條極有意義的朝拜步道。的確,步道串珠,步道串起了一串串珍珠,這一線有清居寺、有鑒真大師留宿的壽寧寺,有白岩寺、天平庵、淩雲庵、天燈寺、油鹽寺。越溪,原來,你是以這樣一種方式讓我著意留心。過越溪橋時,我看到了鷗鷺。鷗鷺,讓我想到了李清照的詞句“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爭渡,爭渡,在這裏,驚起的不僅僅是一灘的鷗鷺,驚起的是我一路的朝拜心路!越溪有豐厚的東西積澱著,現在,我還不清楚崔溥提到的那時的白嶠港開闊遠不知其源。遠不知源,我現在可以知道,但它那時到底有多開闊,我還不知道。崔溥提到的西洋嶺、許家山到底指的是哪個地方哪個範圍呢?崔溥古道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驛鋪之路,遠的不說,在越溪、在寧海的這一段能否完整再現呢?戚繼光在寧海與倭寇開戰、平倭帶來的百姓的安居樂業,具體的戰場到底在哪兒,我也不清楚,我能在以後獲得更準確的信息嗎?越溪有太多的東西,讓我繼續留戀著。
越溪,我呼喚你!我希望在寧海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的行走中,在我的腳板與你的親密接觸中,更深入全麵地了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