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案在法院開庭時,這位媽媽作了如下辯護:“我曾到東方某個國家旅行,在一個公園裏見到兩隻天鵝,一隻被剪去了左邊的翅膀,放在較大的水塘裏;另一隻完好無損,放在很小的水塘裏。管理人員說,這樣能防止它們逃跑,剪去左邊翅膀的因無法保持身體平衡而無法飛行;在小水塘裏的因沒有足夠的滑翔路程,也隻能呆在水裏。現在,我女兒就猶如一隻幼兒園的天鵝;他們剪掉了她一隻想象的翅膀,過早地把她投進了那片隻有ABC的小水塘。”
陪審團的全體成員都被感動了。幼兒園敗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然而許多我們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過早地用成人的觀點教育孩子,常常否認、甚至恥笑孩子的想象。孩子進入幼兒園後,幼兒園為滿足家長的心理,開始教孩子許多所謂規範的知識。進入中小學之後,更是把孩子“好玩”的天性視為“洪水猛獸”,進行嚴厲的教育。在教學中,教師常常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總是強調答案規範統一。這樣就扼殺了學生的想像力,不利於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想像力是人在頭腦裏對未知事物的一種虛幻的解釋,正因為有了想像力,才會促使人想盡辦法去實現想象中的事務。想像力是動力的源泉,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失敗,繼而不斷總結,又不斷進步,周而複始,形成了寶貴的經驗,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
知識來源於生活實踐,隨著知識掌握程度的不斷提高,人越來越看清自然界的發展規律,反過來又促使人產生更多的聯想,目的隻有一個,充分認知這個世界,認識自己。
當今世界的許多事務,在上世紀或者更早的時候,都存在於人們的想象中,通過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才逐一被實現。比如,電話、電視、飛機、火箭等等,不都是人們受到某種啟發或看到某種現象,從而產生想象,在大腦裏構建藍圖,然後通過艱苦的努力和嚐試而實現的嗎?
所以,想像力是創造力的源泉,是知識的萌芽階段,是人類走向自我解放的啟蒙之師!
支點招:
指導孩子豐富頭腦中表象的儲存。
因為表象是想象的基礎材料,所以,誰頭腦中的表象積累得多,誰就有更多的進行想象的資源。在日常生活中,要啟發孩子多觀察、多記憶形象具體的東西。去博物館參觀,到郊區遊覽,參加各種公益活動,走親訪友等,都可以記住許許多多的表象。為了記得多、記得準、記得牢,可以請孩子用語言描述,或者家長與孩子相互描述。還可以通過寫日記,把頭腦中的表象再現出來。
文學作品、藝術品、電影、電視,形象化的東西特別多,讓孩子有意識地留心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有利於增加表象的積累。
指導孩子擴大語言文字的積累。
想象以形象形式為主,但離不開語言材料,特別是需要用口頭語言或書麵語言將想象的內容表述出來時,語言材料起重要作用。因此,要讓孩子擴大語言文字積累。比如,背誦的課文要記牢,要有一個文學名句、名段摘記本,隨時把閱讀中遇到的名句、名段摘抄下來,而且利用休閑時間翻閱。這樣在想象時,可以拓寬想象的天地,增加想象的細密程度和豐富程度,從而促進想像力的發展。
支持孩子參加課外興趣小組活動。
課外興趣小組活動是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不論是音樂、舞蹈、美術、體育、書法,還是天文、地理、生物、化學、航模、艦模、電腦,每一種興趣小組活動都有大量的形象化的事物進入腦海,而且需要進行創造性想象才能完成活動任務。這對於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十分有益。當孩子們的興趣小組成果得到展示或者獲得表彰獎勵時,他們的積極性會更高,想像力會突飛猛進地發展。
鼓勵孩子編故事、講故事。
孩子在小時候,喜歡編故事、講故事,有時講給小朋友聽,有時講給爸爸媽媽聽,有時還自言自語。家長應該看到這既是鍛煉表達能力的好機會,也是發展想像力的好機會。要積極鼓勵孩子,不要冷言冷語,更不能隨便阻止。
本節筆記:
人類思想的進步、科學事業的發展以及豐富多彩的現代文明和社會文化,這一切都離不開人類的想象。想象是創造的基本要素。
試一試: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按照某個主題去編講故事,適時地給以讚揚,指出不足。好的故事,讓孩子用筆記錄下來,不斷修改。天長日久,孩子的想象能力會越來越強。
第7節 智慧,來源於提問
現在,一些學校經常辦學術講座,邀請最有名的教授和學生麵對麵交流,提問時間到了,沒有學生敢問,甚至還有一些學生開始離開會場了。其實不提問是因為學生沒有思考,學生不會提問。當專家教授在演講時,中國的學生習慣“聽”,全部接納專家教授的發言內容,很少有學生做到“邊聽邊思考”、“邊聽邊質疑”的學習方法。
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曾經說:“什麼是學問?就是要學怎麼問,就是學會思考問題。”這就告訴我們學問來自於發問,要獲得多一些知識,就是要善於學習,善於發問。可是,我們目前許多孩子都不願意提問題,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一是學習不動腦筋,糊裏糊塗,學了點什麼也沒搞清楚,當然提不出問題。二是學習並不是沒有問題可問,而是有問題而不敢問或不願問,或者覺得一點兒小問題,不願意麻煩別人,或者是因為害怕提出問題後老師會責怪自己上課沒認真聽講,或者是害怕同學笑話自己這麼簡單的問題也要問,或者是自己當時懶得去問別人,過後自己也忘記該問些什麼。三是去問了老師、同學或家長後,問題還沒搞清楚就半途而廢,沒有追根究底把所有問題都搞清楚的習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每一次教育活動都必須小心謹慎。家長在和孩子的相處中,很多時候需要進行交流,提問是交流的一個重要方式。家長應該怎樣向孩子提問,才能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並激發孩子對知識產生興趣呢?
一、探索性提問。
要問,就問到點子上。要做到這一點,家長可把要求孩子掌握的重點和難點作為發問點。
二、啟發性提問。
家長的提問是為了引起孩子的思考,因此,家長的提問必須具有啟發性。隻有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才能喚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以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有霧的早晨,家長便可以這樣問孩子:“咦,今天我們家門前的房子上怎麼披上了一層美麗的白紗呀?”以此來啟發孩子探索“霧”的積極性。以“你知道‘霧’是怎麼來的嗎?”來啟發孩子考慮霧的成因。“太陽出來後,霧怎麼不見了?”進一步引導孩子追尋霧形成的原因。逐步激活孩子的想象思維,激起孩子智慧的火花。
三、趣味性提問。
七八歲孩子的注意力易轉移、易激發,家長在提問的時候,要注意問題的趣味性,以激發孩子想知道更多知識的欲望。例如“魚在睡覺的時候閉眼睛嗎?”“人用鼻子呼吸,小魚是用什麼呼吸?”“小雞有耳朵嗎?”“為什麼駱駝能在沙漠裏行走和生活呢?”“企鵝為什麼能在冰天雪地的南極生活?”一個個關於動物的問題深深地吸引著孩子,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又激起了孩子對探索動物的好奇心。
四、概括性提問。
在親子活動中,家長要讓孩子積極參與、樂於探索,就要逐漸提高提問題的質量。也就是說,提問題要有概括性,從而讓孩子從小養成一個學會概括的好習慣。例如在“影子是怎樣形成的”這個提問中,孩子通過思考與回答以後,就能逐步概括出人、樹、房子、動物等不透明的物體在太陽、電燈、手電、蠟燭等發光物的照射下,都會留下陰影,這就是影子。這樣,孩子既可以認識光和影子的關係,又使具體直觀思維逐步向抽象概括思維發展。
家長在提問的時候還應該注意兩點:
1.提問要有層次性。
提問要由淺入深,使孩子係統掌握科學知識。如,在野外遊玩的時候,家長要讓孩子認識“奇妙的根”時,可以這樣提問:“這些植物的根在哪裏呀?”“它們是什麼樣子的呀?”“每種植物的根是否是相同的呀?為什麼?”“根有什麼用?”通過提問的環環相扣,孩子就能對根的知識有較係統、全麵的了解,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觀察與思考的習慣。
2.提問要有開放性。
開放性提問,能使孩子沒有拘束,較積極、大膽地探索,毫無保留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如“認識空氣”,家長可以這樣提問:“哪裏有空氣?”“空氣有什麼用處?”如“認識沙”,家長可以這樣問:“沙是什麼樣子的?”“用手捏沙有什麼感覺?”等等。這些問題沒有限定的答案,孩子有充分展開想象的空間,培養了孩子多元化的思維。
支點招:
孩子出生後時時都在探索著五彩繽紛的世界。父母如何保護孩子的這份天賦呢?
學會欣賞孩子的問題。當孩子給你提出一個問題時,應該加以讚揚,說一聲“寶寶真會動腦筋”、“寶寶真能幹,你提出的問題媽媽都沒想到過”。
耐心地傾聽孩子的問題。當孩子向你提出問題時,父母絕對不能漫不經心,甚至諷刺挖苦:“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懂!”“你有完沒完,累不累?”真誠麵對孩子的問題,才能保護孩子的求知欲。
本節筆記:
父母首先要使孩子自小養成勤於動腦的習慣,如自小學會自我評價,培養自我收集、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養成多角度或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等。
試一試:
孩子的頭腦沒有框框,他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會發問,讓人很難回答,這時家長一定不能不懂裝懂,而是應該實事求是。如果你對他說“嘿,這個問題很有挑戰性,咱們一起查查大百科怎麼樣”或“這個問題你將來學了化學課也許能弄明白”,孩子一定會向往著在知識的海洋中衝浪。
第8節 網絡時代,和孩子一起成長
網絡的出現和發展,猶如給現代人的生活打開了一扇絢麗多彩的窗戶,它讓人應接不暇,給人以無窮的欣喜,尤其對青少年的求知、娛樂、性格、心理、社會生活、思維方式和人際關係都帶來巨大的影響。網絡又是一把雙刃劍,有人將之概括為:“如果你愛你的孩子,就讓他上網吧,因為那裏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讓他上網吧,因為那裏是地獄。”
毫無疑問,我們都愛自己的孩子。然而處在這個五光十色的網絡時代,我們一則以喜:為他能快捷地通過接觸網絡而極大地打開眼界,獲取各種知識,從而更快成長;但是,目睹孩子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飛馳的背影,我們又暗暗擔憂:網上也有太多的刺激、太多的陷阱,年幼的孩子如何能夠分辨?他們一味地沉迷其中究竟是禍是福?作為家長的我們究竟該怎麼做,才能把網絡的副作用降到最低?怎樣才能使孩子既從網絡中獲得瓊漿養分,又能有效抵禦其中的毒液和垃圾?
孩子迷網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1.生動刺激的網絡遊戲。網絡遊戲有個很形象的別名:“電子海洛因”。的確,它就像海洛因一樣,讓孩子一粘便上癮。網絡遊戲以其豐富的畫麵、真實的感覺、緊張的刺激,給孩子無限的快感,使很多孩子一旦接觸就無力擺脫。值得警惕的是,現實生活中不少青少年犯罪正是由於網絡遊戲引發的,所以,發現孩子沉迷網絡遊戲,家長有必要多關注,給予正確的引導。
2.在現實生活中較少得到肯定或關愛。當這些孩子在網絡遊戲裏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時,便很容易對網絡產生心理上的依賴。
3.父母的疏於管理。有些家長對孩子獨自上網的危險性認識不足,或雖有認識但無暇顧及,於是,造成一些孩子毫不設防地遨遊網絡海洋,很容易因為自控力差、貪戀刺激而沉迷上癮,不能自拔。
作為家長,麵對沉迷網絡的孩子,最需要的還是我們自己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引導、教育孩子。“堵”是不明智的,而完全放任由孩子去遨遊網海也是危險的。為此,家長首先要掌握基本的網絡知識,才能心中有數地幫助孩子享受到有益的上網經驗,增強他們對不良誘惑的抵抗力。同時,學會使用“過濾技術”也是父母用來抵製不良網站的基本武器。
與成年人相比,兒童、青少年用電腦似乎很少遇到技術門檻,他們如此自然地接受了這種傳播新技術,令不少成年人驚訝和不解。很多成年人的經驗是,買了電腦不久,他們的孩子就成了“老師”。1995年,美國一本雜誌上有篇文章,題目是《孩子們都上了信息高速公路,天哪!他們正坐在司機的座位上!》這也正是我們今天所麵臨的現實。
麵對家有網蟲的局麵:家長們應該隻管跟上你們的孩子,努力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共同討論成長的問題。
首先,父母隻有使用計算機或互聯網才能真正知道計算機或互聯網能做什麼,才能真正理解計算機文化。學會使用互聯網的家長,可以對購買軟件、光盤等發表意見,也才能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