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莫言小說語言中的句式修辭(1)(1 / 3)

小說語言要求生動、形象、得體,能夠突出人物的鮮明個性,將事件講述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這不僅需要作者擁有敏銳的生活觸角,能準確地把握人物的特色和故事的關鍵,更需要作者能夠準確而靈活地運用語言來表達。句子是表達完整語意的最小的言語單位,不構成句子,便不能表現為言語。劉勰的《文心雕龍》說:“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1]說的便是,字(詞)、句、章、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字句的選擇是基礎,關乎全章全篇的得失。好的小說,詞語的錘煉必不可少,句式的選擇和運用也至關重要。小說寫作,是一種創造性勞動,是對語言的同義形式的選擇過程,是在所指相同的情況下,選出適合題旨情境的能指。這個選擇的過程,就是修辭活動。

下麵我們根據不同標準所劃分出的不同句式,來探討莫言在句式選擇和運用上的特點。

不同語氣的句式的選擇

從語氣上分,現代漢語的句子有陳述句、感歎句、祈使句和疑問句。陳述句是用平直或下降的語調來陳述說明的句子類型,可以表示肯定或否定,又叫直陳句。感歎句抒發強烈感情。疑問句包括疑惑和詢問,可以既疑且問,可以疑而不問,也可以問而不疑。祈使句是向聽話人提出要求、表示命令或請求的句子。這四種句式,陳述句、問而不疑的疑問句、感歎句、祈使句都可以表達確定不疑的意思。在使用的過程中,他們可以表示相近的意思,例如:武漢的春天很美。武漢的春天真美啊!武漢的春天難道不美嗎?讓武漢的春天永遠都這麼美吧!不同的語氣,表達的感情強烈程度不同。作家在寫作的過程中對不同的句子的選擇,主要依據語言環境和表達目的。

一、陳述句與疑問句的選擇

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凡》中提到,有一些疑問句是發話者“胸中早有定見,話中故意設問”[2]的句式。現在漢語中,往往把它們分為反問句和設問句兩種。

反問又叫反詰、詰問,反問句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非疑問的——即肯定或否定的意思的句式。呂叔湘先生在《中國文法要略》中指出:“反詰實在是一種否定的方式,反詰問裏沒有否定詞,這句話的用意就在否定;反詰句裏有否定詞,這句話的用意就在肯定。”[3]也就是說,反問句所表達的意義其實是確定無疑的,要麼是肯定,要麼是否定。而陳述句可以表達肯定的意思,也可以表達否定的意思。反問句和陳述句是可以構成同義關係的不同形式。反問句是表達否定的一種方式,所以肯定的反問句可以轉化成否定的陳述句,否定的陳述句可以轉化成肯定的陳述句。但是,我們會發現,反問句在轉換成陳述句之後會失去部分話語功能。例如:“你不是說過要跟我一起去嗎?”轉化成陳述句是:“你說過要跟我一起去。”那種反詰、質疑的語氣失去了,所表達的不滿情緒也淡化了。與陳述句相比,反問句的主觀性更強,表述的觀點更加明確,語氣更加堅定。正是因為反問句具有強烈的主觀性色彩,在小說寫作當中,合理地運用反問句,能夠鮮明地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既營造出人物的“勢”,也增加小說語言的“勢”。

莫言常常將反問句式運用於故事中人物的口語之中,表示不同的話語功能。

用反問句來辯駁、說理,比陳述句語氣強烈,尤其是連珠炮似的反問句連用,說理性更強。如:

(1)“跑,跑到哪裏去?!”上官呂氏不滿地說,“福生堂家當然要跑,我們跑什麼?上官家打鐵種地為生,一不欠皇糧,二不欠國稅,誰當官,咱都為民。日本人不也是人嗎?日本人占了東北鄉,還不是要依靠咱老百姓給他們種地交租子?他爹,你是一家之主,我說得對不對?”

(《豐乳肥臀》)

(2)村長說:孫馬氏,你這話是怎麼說的?現如今誰家還有兩個三個的兒子預備著?我家也隻剩下一個兒子,不是也當兵去了嗎?

(《兒子的敵人》)

(3)如果女人不生孩子,國家到哪裏去征兵?天天宣傳美國要來打我們,天天吆喝著解放台灣,女人都不讓生孩子了,兵丁從哪裏來?沒了兵丁,誰去抵抗美國侵略?誰去解放台灣?

(《蛙》)

(4) “告訴我,你怕什麼?”猛獸管理員的聲音像小號一樣悠長雄辯,“你一聽到人肉,就想到了活人。這是自己與自己為難。死人在你的手裏,就像泥巴在塑神的匠人手裏一樣,就像豬肉在大師傅的肉案上一樣。要揉要搓,要捏要摸要削要剁——還不是由著你?人死了有什麼?你說人死了有什麼?大首長都把遺體捐獻給醫院解剖——一點下腳料算什麼——大首長生為人民謀幸福,死為人民作貢獻——下腳料算什麼?獅虎是珍貴動物,人民群眾要觀賞,大熊貓下崽登報紙上電視全世界都知道,下腳料算什麼?”

(《十三步》)

有時候用來表示斥責、不滿和抱怨。如:

(5)她惱怒地罵道:“你這個小子,鋥明瓦亮兩隻賊眼,盯著我的抽屜,是不是要撬我的鎖,偷我的錢?給你的零花錢花完啦?老兔崽子,告訴你,必須戒煙,我勒令你戒煙!你掙幾個工資,也配抽煙?煙是為你們這些喝粉筆末子的家夥準備的嗎?瞧瞧你這幅德行樣子:紅墨水藍墨水,一臉晦氣,當年算我瞎了眼,被你運動衣上那幾個字迷住了……”

(《十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