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明白了他的意思,就折了一根青竹竿,比了比鎮長的身高,讓他拿回家掛在後院。
第二天清早,家裏人發現鎮長在後院上吊死去了,於是趕緊料理後事,把他葬了。其實,鎮長就站在那裏,看家裏人忙前忙後,可是別人誰也看不見他。
然後,鎮長跟隨老翁走進深山密林之中。山中有一群猛虎,老翁就命他和那些老虎生活在一起。鎮長也不害怕,白天在虎群中出出進進,夜晚就和老虎睡在一起。
後來,老翁讓鎮長自己住在一間大房子裏,上麵用朽爛的繩索吊著一塊萬斤重的大石頭,一會兒又進來幾隻猛虎,爭著去咬那朽爛的繩索。可是,鎮長麵對危險,若無其事,安然不動。
經過這樣的種種考驗,老翁最後對他說:“看來你是個可教之人。”
從此,鎮長跟著老翁安心修道。過了些日子,他有些想家了,老翁馬上知道了他的心思,就交給他一根竹杖,對他說:“你騎上它,想到什麼地方去就可以到什麼地方去。到達後要把它投進湖中。”老翁說著又給他畫了一道符,對他說:“你拿上它,路上就可以驅鬼抑神了。”
於是鎮長騎上竹杖,轉眼就到家了。他自以為離家不過十幾天,其實已經十幾年了。他遵照老翁的話,把竹杖投入湖中,竹杖入水後立即化成一條蛟龍,向遠處遊去了。
從此以後,鎮長就留在家鄉,給人們醫治百病,消災解難。無論什麼樣的疑難雜症,他都能手到病除。家鄉的人們都知道他學到了真本領,無論有什麼大事小情,都要向他來請教。他更是有求必應,為人們排憂解難。
有一個年輕人看到他有本事,便隨他學道。九月初的一天,鎮長突然對徒弟說:“九月九日這天,你家有大難。不過,按照我的方法就可以避過這次劫難。你趕緊回家,讓家裏人每人都縫一個小錦囊,在裏麵裝上茱萸,係在胳膊上,然後離開家,登上高處,在那裏喝菊花酒,就可以免去這場災了。”
到了九月九日這天,徒弟便按照鎮長的囑咐,率領全家人帶上茱萸錦囊,登上他家後麵的一座小山,在那裏開懷暢飲菊花酒,他們從早晨一直喝到傍晚。
晚上,他們到家推開門一看,不禁大吃一驚,隻見家裏的牛羊雞狗一個沒剩全都死光了。
由此,人們便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登高、佩茱萸、飲菊酒以避災躲難。
冬至為什麼吃餃耳
冬至餃耳夏至麵,“餃耳”是餃子的俗稱,因為餃子的現狀像耳朵。
從前,南陽有個張仲景張醫生,醫聖,曾在長沙為官,後來,年紀大了,就告老還鄉了。還鄉的時候,正是臘月,寒風刺骨,雪花飄飄,河水也結了冰。一路上,他看到不少窮人麵黃肌瘦,衣不遮體,有好些人耳朵都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
張醫生一到家,登門求醫的人很多。騾馬來,轎子請,整日把張醫生忙的不可開交。可張醫生總是掛念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鄉親。冬至那天,他叫弟子們來到南陽東關搭起醫棚,盤上大鍋,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放到鍋裏煮熬。熬好後,撈出來剁碎,用麵包成耳朵樣子的“餃耳”下鍋,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每人一大碗,人們吃了,隻覺得渾身發暖,兩耳起熱。張醫生熱心為大家治病,從冬至這一天起,一直到年三十,人們的耳朵都被他醫治好了。
後來,每到冬至這一天,人們想起了張醫生熱心為大家熬藥治病的情景,就學著餃耳的樣子做起了食物。有的人把它稱為“餃子”;有的人把它稱為“扁食”,天長日久,就成了習慣,所以每到冬至這一天好多地方都忙著包餃子。
有的地方餃子又叫餛飩,這就引起了另外一個傳說。
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稱做“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冬至還有吃狗肉的習俗,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