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編輯思緒(7)(2 / 3)

2003年,為了配合黨的十六大精神的學習、宣傳、落實,我刊推出“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係列史論。確定這組選題時是這樣考慮的:黨的十六大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麵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麵建設小康社會。而切實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總結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進程和曆史經驗,對於引導人們深刻認識、全麵實現“十六大”主題,顯然具有其他工作、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重大作用和重要意義。毛澤東思想作為中國革命曆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作為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其中就包含著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獨創性理論。我們組發這組係列史論文章,就是想以對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與實踐的係統回顧,而為十六大主題的完滿實現,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這組係列文章推出後,各界反響很大,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毛澤東思想》予以全文轉載,在資政育人尤其是資政方麵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把握讀者閱讀需求,增加可讀性。《黨史文彙》讀者大體有兩個層次,一是專業性黨史工作者,如各級黨史部門科研工作者,包括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師,在讀研究生、本科生等。二是一般的黨史愛好者,如離退休老幹部、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中學教師、非曆史專業的大學生、普通工人、農民等等。兩類讀者對刊物內容要求的側重點不同,專業性黨史工作者要求史料翔實,說理深刻,學術性強;黨史愛好者喜歡看黨史人物和事件,要求形式活潑,感染力強。我們在策劃每個年度每一期刊物時,往往是兼顧不同讀者層的不同需求來組發稿件的,努力做到有理論有紀實,雅俗共賞。有時讀者的一封來信、一個電話所表達的熱忱期望,也會影響我們的編輯思路。如:大型電視文獻片《獨領風騷——詩人毛澤東》播出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和廣泛好評。一位工人讀者來電話,希望《黨史文彙》能刊登該片的解說詞。我們采納了這位工人師傅的建議,及時與作者陳晉同誌取得聯係,及時予以連載。雖然在我刊開始推出這組係列不久,這本書也正式出版了,但廣大讀者迄今仍以十分高漲的閱讀熱情讓我們感到刊物中增加這個花色品種還是非常正確非常值得的。

2003年《走向共和》熱播的時候,我們看到了這部片子在人物塑造上有明顯的歪曲曆史的地方,我們聽到了文藝界的褒揚聲,也聽到了一些近現代史研究人員對此片的批評。出於黨史工作者的責任感,我們在“大眾論語”欄目組發了兩篇雜文《尷尬的曆史劇》《“愛”、“賣”及“走向”其他》,並及時轉載了《光明日報》發表的金衝及、龔書鐸、李文海三位學者的聯名文章《中國是怎樣走向共和的?》。一位大學生讀者來信說:這些文章發得太及時了,要不是讀了金衝及等人的文章,我們年輕人真要上當受騙了呢!如果說黨史期刊能夠發揮“育人”的作用,這恐怕就是典型一例。

由於我刊現實針對性、可讀性比較強,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發行量一直比較平穩,取得了比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我們的幾萬讀者,由於對《黨史文彙》的喜愛而格外地關心它,這份深情甚至惠及編輯人員。太原市一位叫姚文錦的78歲的老同誌,每一期都要一字不拉地讀,挑出錯別字,然後轉乘幾趟公共汽車專門到編輯部來指給我們。他文化不高,指出的錯字未必真的是錯,但老人那份辛勞、那份熱忱、那份認真、那份期望讓我們深深地感動。端午節有讀者送來粽子,酷暑中有讀者送來冰糕,中秋節有讀者送來月餅,記者節、國慶節有千裏之外的讀者寄來鮮花……“文彙人”真的很富有,很知足,同時也深感任重而道遠。

任重而道遠,我們將繼續紮紮實實地前行。征程上,也許是碧空萬裏,也許有鴉噪雷鳴,但我們決不能停下追求的腳步,絕對不能!用執著的信念,熔鑄社會主義的文化大廈,用辛勤的汗水,奉獻黨史宣傳的精神食糧。讓我們一路同行,去迎接明天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