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史林折枝(1)(1 / 3)

第1節以詩證史——淺談井岡山時期毛澤東詩詞的史詩性

毛澤東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毛澤東始終有詩情相伴;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重要時期和他人生的各個重要階段,毛澤東都留下了令人誦之難忘的詩詞佳作。這裏說的“井岡山時期”,指1927年秋至1934年秋七年時間,與中國現代史分期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時間跨度大致吻合,習慣上將其視為毛澤東詩詞創作的一個標誌性的階段。

這七年間共有十一首詞作誕生,即:《西江月·秋收起義》《西江月·井岡山》《清平樂·蔣桂戰爭》《采桑子·重陽》《如夢令·元旦》《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菩薩蠻·大柏地》《清平樂·會昌》。這是一組充滿激情的革命戰爭的頌歌,這是一束多姿多彩的“分外香”的“戰地黃花”,這是一座毛澤東詩詞成就之昆侖山脈的獨特峰巒。

毛澤東詩詞所具有的美學價值,首先就在於其獨一無二的史詩性。因為,“毛澤東的詩詞中,反映了黨所領導的四十年革命鬥爭的重大事件,……同時,思想性藝術性又是非常高的,因此,稱這些詩詞為革命史詩,是再適當沒有了。”研究井岡山時期的毛澤東詩詞及其創作背景,更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這一點。從這一時期毛澤東詞作奇情壯彩構設的藝術氛圍之間,我們可以穿越時空,追尋戰爭史跡,探求詩人心路,從而領悟其藝術成就的高度。

以詩證史,或許正是此行“芝麻開門”的鎖鑰。

激情壯歌,記錄革命征程

賀敬之同誌說:“毛澤東詩詞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史詩。它譜寫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曆史進程,勾畫了各個曆史時期的重大曆史事件,詠唱了英雄時代的英雄業績,跳動著時代的脈搏,閃耀著曆史的光輝,是我國人民推翻舊中國的戰歌,建設新中國的頌歌。”這是對毛澤東詩詞史詩性的總體概括。然而,在不同時代的不同作品中,其史詩性的表征是有所區別的。比如,同樣是崢嶸歲月之歌,同樣反映戰爭題材,毛詩代表作之一的《七律·長征》,並沒有直接描述紅軍“遠征難”的具體事件,而是通過跳躍的意象,充滿藝術張力,表現了革命者征服“萬水千山”、蔑視一切敵人的奇崛力量和偉大精神。而詩人在井岡山時期的詞作,卻多以敘事寄情,通過戰鬥的描寫、戰場的渲染,表現星火必將燎原的革命信念和人民軍隊一往無前的英雄主義氣概。就單篇而言,前者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顯然是十分卓越的;但後者以自然連貫的十一首詞作,形成了一組記錄時代風雲和革命征程的“特殊形式的曆史文獻”,無疑具有藝術欣賞與證史辨史的雙重價值。

1927年“四一二”政變,蔣介石公開叛變革命。8月7日,毛澤東在漢口出席中共中央緊急會議,當選臨時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會議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屠殺政策的總方針,並在湘鄂粵贛四省發動秋收暴動。會後,毛澤東到長沙深入調查研究,親自製訂起義方案。8月30日,在湖南省委常委會上,被任命為中共湖南省前敵委員會書記。9月初,他穿著農民服裝來到江西安源,部署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決定成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在準備起義過程中,產生了工農革命軍軍旗。9月9日,舉行暴動;經激烈血戰,我軍接連失利,被迫突圍轉移,向湘贛邊界進發;10月,終於到達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西江月·秋收起義》這首詞所寫的就是這一重大的曆史事件:

軍叫工農革命,

旗號鐮刀斧頭。

匡廬一帶不停留,

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

農民個個同仇。

秋收時節暮雲愁,

霹靂一聲暴動。

全詞明白如話,質樸無華,直抒胸臆,擲地有聲,短短50個字,卻濃縮了秋收起義的動因、起義依靠的力量、部隊名稱、軍旗標誌以及行軍路線等重要信息,透出一股豪邁之氣,英雄之氣。

秋收起義是中國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它標誌著經過建黨初期的艱難探索,付出了血的代價,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終於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救國救民道路。秋收起義後,毛澤東率部上了井岡山,實行了“槍杆子”與“民眾運動”的結合,中國革命從此掀開了嶄新的篇章。井岡山鬥爭時期,紅軍在“敵軍圍困萬千重”的形勢下,殺出一條血路,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展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運動,攪動民心的大海,翻起革命的巨瀾。每一次戰鬥,每一次行軍,都是曆史波濤的浪花,它被載入史冊,也湧動在詩人毛澤東筆下。

正如張啟華同誌所說:“戰爭並沒有使毛澤東失去浪漫,在槍林彈雨的硝煙中,在敵情瞬息萬變的判斷中,詩人毛澤東仍然不忘構思詩章。”《西江月·井岡山》作於1928年8月,描繪了黃洋界保衛戰的雄壯場麵。“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傳神之筆,令人掩卷而思,回味無窮。《如夢令·元旦》《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都是“在馬背上哼成”的行軍曲,既真實而形象地記錄了當時“百萬工農齊踴躍”的大好局麵,記錄了紅軍的實戰場麵、轉戰路線、戰略態勢,又抒發了“狂飆為我從天落”“風展紅旗如畫”的豪邁激越之情。作於1931年的兩首“漁家傲”,更具體到“前頭捉了張輝瓚”“七百裏驅十五日”,人名入詞,數字入詞,融於全詞意境,在雄渾壯麗、酣暢淋漓的戰鬥交響樂中,增加了細節點綴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