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人物星空(23)(2 / 3)

川至中學是閻錫山統治山西時設在他的家鄉——五台縣河邊村(今屬定襄縣)的一所初級中學,所開課程除語文、數理化外,還有四書五經之類的內容。由於收費較低,所以多有貧家子弟前來求學。朱衛華考進川至中學的時候,正是九一八事變爆發不久,盡管校方三令五申嚴禁談論政治,但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是任何力量也壓抑不住的。在黨的影響下,學校的一些進步學生組織了“讀書會”,這些為探求救國救民真理而如饑似渴地汲取進步思想的青年,秘密傳閱馬列主義理論書籍和進步文藝作品,如理論書有《共產黨宣言》《反杜林論》《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共產主義》等,文學作品有高爾基的《母親》、法捷耶夫的《毀滅》等。他們常常把這些進步書籍包著寫有“曆史”“地理”字樣的皮子,以防校方檢查。但有一次朱衛華的《新型社會科學》還是被訓育主任從鋪下搜了出來,好在沒有釀成大禍。進步書籍的傳閱在學生中產生著積極的影響,使封閉、保守、黑暗的校園湧動起一股愛國、進步、光明的熱流。朱衛華先是參加後來又領導了“讀書會”,他讀的第一本書就是《共產黨宣言》。通過參加讀書會,朱衛華萌發了參加革命的想法。

1934年秋,在五台縣大建安學校的秘密黨員王堪介紹下,朱衛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隨後,朱衛華又先後介紹川至中學的朱光海等四人入黨。這年冬天,又在王堪的指導下建立了五台縣第一個黨支部,即川至中學地下黨支部,朱衛華擔任支部書記。從此,川至中學黨的活動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就更進一步地有組織、有計劃地展開了。他們有時在閱報室以看報做掩護開會,有時利用星期天回家時在一個山溝裏開會,分析鬥爭形勢,總結工作進展情況,檢查工作中的缺點,安排下一步的工作。他們通過“讀書會”組織青年閱讀進步書籍,開展談心活動,交流思想,研究問題,啟發他們的思想覺悟,揭露蔣、閻的反動統治,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愛國抗日主張,擴大黨的影響,發展壯大革命力量。抗戰爆發後,“讀書會”的大部分成員都先後參加了革命。

1935年,朱衛華初中畢業,考入太原進山中學讀高中。他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因而學習非常勤奮刻苦,在川至中學時就以優秀成績而得到校方的“科學獎金”,並靠這獎金維持生活。考上進山中學後,他仍依靠優異的學習成績享受助學金,經濟上基本不用家裏負擔。從川至中學考入進山中學的同學中,隻有朱衛華和朱光海兩位黨員,他們的組織關係還在五台,由朱衛華化名杜道政用秘信與王堪聯係。朱衛華緊密關注時局,經常從省城國民黨報紙的字裏行間,尋覓著黨和紅軍的消息。1935年紅軍到達陝北,北平發生“一二·九”運動,1936年春紅軍東征到了山西,這一切都曾激蕩著這位年輕黨員的心胸。他曾在報上發表文章,批判閻錫山“做甚務甚”,要勞動人民安分守己、不要造反的反動主張,啟發人民群眾的階級覺悟,在青年學生中播撒愛國抗日的革命火種。

投身抗日洪流

盧溝橋事變爆發,寇深禍急,國難當頭。正在進山中學讀書的朱衛華隨即離開校園,返回故鄉五台,投身於偉大的抗日救亡運動之中。他自覺地把自己的生命和黨的需要、民族的利益緊緊連在一起,將名字“蔚華”改為“衛華”。

1937年8月下旬,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隨即東渡黃河,開赴山西抗日前線。9月中旬,八路軍總部到達五台,百姓群情激奮,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同一時期,由續範亭擔任主任的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簡稱“動委會”)在太原成立,地區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經形成。隨著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在八路軍的幫助下,中共五台縣各區區委相繼成立。朱衛華先參加了洪水領導的五台四區“動委會”的工作,不久擔任了四區區委組織委員,後又擔任區委書記,參加領導了這一地區的抗日工作。他們積極進行抗日宣傳,廣泛發動群眾,建立“自衛隊”“農救會”“工救會”“青救會”“婦救會”“兒童團”等群眾組織;擴軍籌款,壯大抗日武裝;除奸反霸,改造舊政權,組建四區人民行政委員會;懲治頑固分子,進行反頑固鬥爭;減租減息,合理負擔,擴大共產黨、八路軍的影響;創辦“人民商店”,互通有無,打破日偽的經濟封鎖,增強人民群眾同仇敵愾、團結抗日的凝聚力。在這期間,他還深入到煤礦工人中間進行調查研究,發動工人同窯主作鬥爭,動員工人參加抗日,並向縣委寫了專題報告,提出要重視開展工人運動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