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後勤保障與服務(1 / 3)

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索微信公眾號“qdread”並加關注,給《職工教育培訓的戰略選擇》更多支持!

第一節思想教育與認識

創建後勤服務教學管理的最佳模式。“教學為先,後勤服務,”建立後勤社會化管理模式。即尊重教學規律與經濟規律,實施後勤生活社會化,後勤管理一體化,後勤工作企業化的“三化”政策。在後勤管理上,成立具有獨立企業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明確學校與後勤管理實體的關係,是一種相互依存的主於次的關係,歸結為一句話就是:把後勤機構的權力交給校長,把服務的責任留在後勤。

學校為了最大化地利用有效的資源,整改了招待所、培訓宿舍、學生宿舍、培訓樓、教學樓等,以供日益增多的學生、學員使用。通過學習,充分認識自身的潛力所在,科學地追求有效資源的最大化

為了保證學校正常運轉,也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一是,進行後勤人員競爭上崗,把一大批有知識、能力強的人員充實到了後勤工作隊伍,使後勤形成“知識後勤”,以知識轉化為能力指導後勤分配和實用為主要保障內容的後勤,知識和後勤充分結合,把傳統後勤服務部門,改造成知識化的後勤。知識化後勤的改革,打破了傳統後勤勢能結構,興除利弊,使後勤的改革從此走向創新之路,有效地推進了工作。

首先是樹立“知識大後勤”意識,用知識武裝頭腦,指導行動,科學地開展工作,其價值的實現方式,在本質上是開放性的、共享性的,從節約用水、用電、節約辦公用品等,以節約為榮設立節約機構,提高服務質量,送辦公用品上門,節約科室人員、教師的時間,讓大集中精力搞好教學、管理工作。其次是樹立“知識大後勤”理念,發動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節約,產道文明節約。提倡文明節約風尚、強化節約意識。學校每年水電費超過百萬,在師生之間倡導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做到“人走關水電”。經過大力宣傳和實施,使每個師生員工都有了節約的習慣。各班級的生活委員、寢室長,各科室的科長為責任人,把倡導及時關水、關電作為一種美德,貫徹執行下去,杜絕“長明燈、長流水、”空調和電扇不停的現象,用知識的理念管理後勤,告知師生員工,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為每一滴水、每一度電,都是以犧牲資源為代價換來的,養成良好的節約意識即是文明的表現,也是對子孫後代負責的表現。倡導愛護學校的一草一木,強化愛護財產意識。學校設施設備齊全,給師生員工工作、學習、生活帶來方便,那麼廣大師生員工就應該愛護這些設施設備,並把各班級、各科室,愛護學校財產當做各班級、各科室評先的重要依據,以看不到缺胳膊少腿的課桌、看不到破損的門、看不到寢室髒、亂、差等為評先標準,讓文明之風布滿校園。與此同時,不斷加強對後勤人員培訓,增強後勤服務意識。全體後勤工作人員,以“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理念,及時處理好師生員工的學習、工作、生活等各種應急突出事件,為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的有序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後勤保障。

在國外,學校隻負責教學、科研;學生教師的住宿、飲食等等後勤生活,學校不管,這些任務由社會去完成。在我國則不同,學生教師的吃飯、住宿都在學校,“一校一後勤,校校後勤辦社會”,本該有社會辦的事情都有學校包攬了。這是傳統計劃經濟體製下包辦教育的產物,它帶來兩個問題,一是學校資源被擠占,無法擴大辦學規模,大學、中專大部分建在城市,校園空間十分有限,教職工宿舍、學生宿舍、食堂等設施占據了相當大的地方;另一個是投入資金,不能都用在教學設施上,相當大的部分被生活設施占用,沒有資金蓋新的宿舍樓,從資金上限製了辦學規模的擴大。

從1999年開始,大學大規模擴招,學生多,房子少的矛盾就凸顯出來,教育部決定高效後勤社會化改革開始啟動。

學校根據教育部的精神,結合學校實際,開始了後勤改革。

後勤工作是學校工作體係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學校履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的四項基本職能的重要支撐,一是後勤服務社會化、企業化、專業化的改革發展方向;二是堅持後勤服務與市場運營相結合;三是堅持以提高服務質量和保障能力為核心;四是堅持校企分開、管辦分離;五是堅持以學生為本,兼顧後勤職工利益。充分發揮後勤工作“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