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後記(1 / 1)

我從小就喜歡琢磨人的心理。哪怕是一顰一笑、一舉一動,我都不厭其煩地苦苦折磨自己。我也曾為自己這種不知是好還是壞的習慣痛恨自己,甚至厭惡自己,可我又不能控製自己。

這個無以名狀的、招致不幸的癖好,導致我神魂顛倒地去查看心理學方麵的書。沒想,越看越上勁兒:自由生命舉著各種花束,輕輕叩響我寂寞心扉的時候,靈魂裏脹滿了那些莫名其妙的騷動,就想通過文字把他們寫出來。(正好那時候我在書店當經理)就這麼本能地想到了寫小說,而且想寫心理方麵的小說。我開始詳讀:

《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情緒心理學》、《婦女心理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夢的解析》、《契科夫文集》、《安娜·卡列尼娜》、《卡夫卡文集》、奧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斯·茨威格小說選》、《尤利西斯》、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作品集》、《當代意識流小說選本》等有關寫心理方麵的書。

詳讀中我笑我的傻,可我又覺得,我們身外有一個神秘無垠的縹緲世界,而我們身內不也有一個活蹦亂跳的內心世界嗎?“文學是人學”。如果能把人的內心世界挖掘出來,哪怕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沒有什麼典型環境裏的典型人物)披露給讀者,不是更能給讀者一個真實的生命嗎?

是的,我知道我的知識很淺薄,不足以能寫出像樣的好小說,但我可以嚐試,嚐試用寫小說去探討研究“人”。

人的內心世界非常複雜,作家以自己所創造的人物的內在意識(不僅是意識層次,還包括下意識、潛意識層次)為展開情節的線索,順著小河似的意識流動而再現一個人的內心生活、感受和思想過程,並把這個過程作為自己的審美對象和表現對象加以詩化和散文化的心理小說,其中心完全是放在人物內心世界的線索上,盡可能全麵地展開人物的內心圖像,把人的靈魂各個層次中的圖像顯示出來,以意識活動為基本動力,來展示人物內心世界(基本沒有什麼清楚明白的情節),從而更全麵地來反映人的感情世界的。2003年出版的女性心態係列小說《綠色女人》,就是我嚐試的第一本反映人們心理活動的小說集。

也有人勸我放棄這種費力不討好的寫作方式,可我試過多次,不行!

一個人的愛好不是說改就改了的。

有時候,心裏總有一種聲音告訴我、呼喚我,使我深深意識到,這是一種催促我繼續寫的意念在我心中激烈地燃燒著!

長篇小說《雪痕》就是這樣燃燒出來的。

隻當又是一種嚐試!縱觀小說進化的曆史輪廓,總不是一花獨放,總是有新的探索。成功與否,還得探索!

人不像草木:人有意識、有情感、有意誌。總而言之,人有心靈,能把這些意識、情感、意誌,用小說的形式寫出來,不也是作家的一種責任嗎?

其實,文學的發展與人的發展是同步的,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它就是作為人的心聲的。既如此,把那些被遺忘了的小人物的心理活動寫出來,不也是在呼喚文學的靈魂嗎!

寫到這裏,我要感謝兩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原晉城市文聯主席崔巍、現晉城市文聯副主席田澍中老師對我的多方幫助與指導。感謝所有幫助過我的老師和領導。

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