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選擇獎(1 / 3)

四台攝影機高速地運轉著, 四個鏡頭從不同角度拍攝著《搏擊俱樂部》的最後一個場景, 最後一場戲。

導演大衛·芬奇的身後站滿了人,幾個女助理用手捂著眼睛, 不敢看, 因為場中的威廉·布蘭德利整個左邊臉都是血和傷口, 特效妝非常嚇人,但又忍不住偷偷分開手指去看, 因為就算化了那樣血腥的妝, 這個男人身上還是有令人忍不住著迷的魅力。

她們多希望海倫娜·伯翰·卡特就是自己呀,能成為這部電影的女主角,和好萊塢最辣的兩個男演員搭戲,無論是布拉德·皮特還是威廉·布蘭德利,如果能和他們中的任何一個談場戀愛,那該多棒啊。

不過, 很遺憾,她們沒一個能和威廉·布蘭德利或布拉德·皮特發生點什麼的, 連個調情都沒有, 而且不止她們, 剛剛和男友分手目前已經恢複單身的海倫娜·伯翰·卡特也沒和兩人擦出火花——兩男一女三名主演都是單身, 都是俊男美女, 居然半點花邊緋聞都不鬧,這實在是有點不科學。

而且,布拉德·皮特還是出了名的人容易和合作女演員擦出火花的類型,他的包括格溫妮絲·帕特洛在內的兩任前女友不都是這麼來的麼。

或許, 也有可能是布拉德·皮特和威廉·布蘭德利兩個人都把過多的關注與精力都消耗在對方身上了。

沒錯,大家不是笨蛋,劇組大部分人都注意到了兩名男主角彼此之間,從開拍起就存在著的微妙氣場——那根本不是普通的合作搭檔之間會有的相處模式。

說是朋友,但威廉·布蘭德利和布拉德·皮特私下裏從不對對方微笑,而且從拍第一次搏擊戲的時候,就在把對方往死裏揍,讓大家恐慌兩人是不是結下了什麼深仇大恨,非要在劇組動手才能解決不可;說是敵人,但劇組的工作人員經常能聽到他們站在一起爭論,有時候是在片場有時候是在化妝室,有一天甚至是從酒店走廊裏聽到的房間傳出來的聲音,而且辯論重點有時候是劇本有時候甚至是國際問題,西藏還是德國什麼的,讓碰巧聽到的工作人員懷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或者幹脆說是這兩個人一個是堅定的民主黨另一個是堅定的共和黨,以後還都是要參加選舉的那種,不然為什麼要為這種問題辯論的那麼厲害呢?

所以一開始才會有兩人不和的傳聞從劇組流傳出去,並被外麵的媒體報道,其中幾張威廉·布蘭德利和布拉德·皮特因拍戲、因化妝而鼻青臉腫的照片,還不知怎麼被記者得到了,很是炒作過一陣子。

也就是在那時候,在某日拍攝結束後,很多工作人員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導演大衛·芬奇忍無可忍地對兩個人吼:“脫口秀也好,雜誌專訪也行,哪怕是電台采訪,總之到宣傳期的時候,你們兩個必須給我一起去參加活動,打破那些不和傳聞!”

劇組的工作人員一開始也是和導演大衛·芬奇一樣,深信威廉·布蘭德利和布拉德·皮特不對頭,並唯恐他們在私下裏鬥毆,或是在拍攝時故意對對方下狠手的,但是隨著拍攝日程的慢慢推進,他們發現,這兩人雖然總是在對方麵前表現的像是個混蛋一樣,但是或許也正因如此,對戲時火花四濺,化學反應強烈到攝影師都想戴著墨鏡工作。

威廉·布蘭德利飾演的傑克和布拉德·皮特飾演的泰勒在電影裏的關係本就很微妙,兩個性格截然相反的男人偶有毆鬥、嫉妒和針對,但又同吃同住有一起奮鬥的事業(搏擊俱樂部),這種有時候像敵人但有時候比兄弟還親密的關係,如果一方性格強勢一方弱勢的話,弱勢一方極易被壓製的存在感降低,但是威廉·布蘭德利和布拉德·皮特並沒有,泰勒這個角色個性很張揚,布拉德·皮特演的也很用力,但是傑克的風頭並沒有被搶光,而且在某些鏡頭裏,威廉·布蘭德利內斂但張力十足的表演方式,甚至讓布拉德·皮特淪為了陪襯。

她們終於明白為何後來又看見不知道為什麼在爭鋒相對的布蘭德利和皮特,大衛·芬奇卻不僅不阻止,還笑的一臉意味深長了——如果兩人的針鋒相對不會產生什麼惡性事件,反而對拍攝有益的話,那大衛·芬奇很歡迎威廉·布蘭德利和布拉德·皮特間的氣氛再劍拔弩張一點。

瞧,布拉德·皮特又在盯著威廉·布蘭德利看了,嘿,他到底在想什麼,眼神才會變得那麼怪異又複雜?

……

布拉德·皮特到底在想什麼?

哈,這還真的是個好問題,因為就連他自己都很難說清此刻全部的想法。

有點挫敗,有點不甘,有點懷疑,有點反思……好吧,還有一點嫉妒。

布拉德·皮特一開始真的是想和威廉·布蘭德利搞好關係的,雖然他是有點不爽布蘭德利啦,但畢竟對方是好萊塢人人皆知的明日之星,能和對方做朋友,有百利而無一害。

但是讓布拉德·皮特怎麼也沒想到的是,威廉·布蘭德利竟然從一開始,就對他存有不滿情緒,而且多次炮轟他的政治傾向以及過往作品!

這是在開玩笑嗎?!布拉德·皮特一開始甚至是不敢置信的——威廉·布蘭德利的所有話語和觀點都是極其驚人的,聽起來更像一個布爾什維克而不是看cnn新聞的美國公民,但關鍵是,好萊塢怎麼可能會有布爾什維克?!

美國是政治大國,國民的政治熱情普遍較高,每個州都有幾個政壇明星,大選的時候,政黨候選人的辯論直播甚至會比脫口秀節目的收視率還要高,所以,好萊塢雖然號稱是“遠離肮髒政治的烏托邦”,其實並不能免俗,每年總統大選,還都會有幾個明星出來為民主黨或共和黨的候選人站台,而且,如果某個明星熱衷政治話題並且傾向正確的話,那麼他/她也更容易獲得較多的成年觀眾(18-49歲)青睞。熱衷政治+傾向正確=愛國,真的有很多民眾是這麼認為的。

那麼,在好萊塢,要怎麼參與政治才顯得既愛國、又對社會有貢獻,還不會一不小心踩到地雷惹民眾甚至執政黨不滿呢?

首先當然是要站對隊,早些年保守主義盛行,共和黨比較吃香,現在隨著時代風氣的逐漸開放,好萊塢已經是民主黨的天下了;其次,當然是越少參與國內政治話題越好,美國國內黨派紛爭較重,無論站哪一邊,總有風水輪流轉的時候,相反,如果隻是對國際問題發表看法,甚至隻熱衷於國外的政治議題,那就是再安全不過的選擇了。

不然好萊塢為什麼有那麼多明星會對非洲、中東和亞洲問題感興趣?當然是因為如果他們今天敢在電視或電台節目裏大談美國的印第安政策或墨西哥移民政策,那無論他們說了什麼,明天絕對會收獲一堆的抗議和指責,甚至還會有來自脫口秀主持人的挖苦和諷刺。

布拉德·皮特為什麼會拍《西藏七年》,為什麼會和故事原型海因裏希·哈勒見麵,排除他個人的政治傾向外,不就是因為西藏話題在好萊塢,乃至在歐洲電影圈,都是一個極易博得好感度的話題嗎?起碼皮特本人因為這部電影在好萊塢就獲得了不少友誼,和喬治·克魯尼交情甚篤也是其中一個收獲,其他就連對政治不太熱衷的演員導演,提起這部電影,也都知道一二。

布拉德·皮特一直認為自己代表的是正義一方,也一直相信《西藏七年》是部揭露真實的電影,所以當威廉·布蘭德利提出了相反觀點,甚至更有說服力的時候,他才會那麼震驚,那麼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