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黑了韋恩斯坦?(2 / 3)

這簡直都是每年奧斯卡結束後的固定戲碼了:在各大頒獎禮的評委心裏,他們已經選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年度最佳,如果結果和多數媒體事前預期的一樣,那麼各大獎項的獲得者將會成為媒體的寵兒,被寵成全世界最可人的甜心,甚至被捧上神壇,但如果奧斯卡最佳選擇出人意料,爆了個驚天大冷門,那隨之而來的將是鋪天蓋地質疑和批評,有真的為那些明明能拿獎但一無所獲的影評和電影叫屈不平的媒體,也有跟風湊熱鬧博取眼球的媒體,總之,哪怕奧斯卡都徹底落幕了,公眾在報紙新聞裏都不缺熱鬧看。

第七十一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注定將成為二十世紀最熱鬧的一屆奧斯卡,不,甚至可以稱作是美國媒體的世紀末最後狂歡——

“學院再次做出了讓人難懂的選擇。執導出佳作《拯救大兵瑞恩》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拿到了最佳導演,卻錯失最佳影片,這在奧斯卡曆史上都是不多見的,過去七十屆頒獎典禮中,隻有不足十屆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的獲得者是不重合的,還多半都發生在經驗淺薄、初出茅廬的導演身上,而眾所周知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從七十年代開始便在好萊塢非常活躍,二十多年來更是以導演、製作人的身份製作出無數佳片,學院如此選擇,難道僅僅是已經厭倦了讓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再次拿獎?”

“不過《莎翁情史》雖然沒有《拯救大兵瑞恩》那樣討喜,但也稱得上是一部傑作,電影刻畫的十五世紀英國風貌真實可信,莎士比亞真實的人生軌跡與虛構的故事情節結合的天衣無縫、恰到好處,幾乎曆史上每一個關於莎翁的疑惑,觀眾都能在影片中找到導演獨特的解答,羅密歐與朱麗葉唯美悲傷的愛情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威廉·布蘭德利的表演更是迷人,他是所有影視作品中扮演莎翁本人的演員裏獲得認可度最高的一個——過去一年裏,威廉·布蘭德利不僅讓全球莎士比亞著作的銷量上漲了百分之三十,他的照片更在許多國家被直接充當做莎士比亞本人或羅密歐,印在了書籍封麵上,比如日本和中國,威廉·布蘭德利已經成為莎士比亞的代名詞,無論日後再有多少和莎翁本人有關的電影被拍攝出來,《莎翁情史》也是不可能被影迷以往的一部。”

“但也正因如此,格溫妮絲·帕特洛的影後更加讓人費解,頒獎典禮結束後有學院成員接受采訪稱‘格溫妮絲·帕特洛的表演渾然天成,征服了多數學院成員,所以才獲得了影後。’那麼,既然學院為格溫妮絲宛若天成的表演拒絕了凱特·布蘭切特,拒絕了梅麗爾·斯特裏普,他們為什麼不為一個更像莎翁的威廉·布蘭德利拒絕羅伯特·貝尼尼和伊恩·麥克萊恩?”

首先對結果提出質疑的是紐約、洛杉磯、舊金山地區一帶的媒體,這幾個地區與好萊塢的聯係非常緊密,很多好萊塢權利人士的大本營都紮根於此,奧斯卡頒獎典禮結束後,媒體炮轟《拯救大兵瑞恩》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炮轟格溫妮絲·帕特洛不應該得到影後。

《舊金山紀事報》更是說:“如果格溫妮絲·帕特洛在《莎翁情史》裏的表演也值得一座奧斯卡影後的話,威廉·布蘭德利更應成為影帝,學院應該給威廉補發一座小金人,哪怕因此誕生了史上最年輕的奧斯卡影帝,但想必因此得到的非議也要比格溫妮絲·帕特洛得到的少一點?”

這就是輿論的奇怪之處了,在金球獎頒獎之前,公眾對威廉能拿象征著影帝的最佳男演員獎始終抱著悲觀的態度,因為他的年齡對於最佳男演員來說太過年輕了,但是在金球獎做出突破之舉後,威廉沒拿到奧斯卡,倒有不少人指責學院不公了——這裏麵有一部分是格溫妮絲·帕特洛的原因,雖然帕特洛比威廉大幾歲,但兩人在《莎翁情史》內的表現孰優孰劣並不是很難分辨,多數讀者在看到帕特洛成為影後之後,都不會去比較羅伯托·貝尼尼和威廉·布蘭德利誰更有資格當影帝,反而會想,既然格溫妮絲·帕特洛都能拿小金人,為什麼威廉·布蘭德利不能?他在電影裏看起來甚至比她更棒!

還有一些原因,威廉想其中一點肯定有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推波助瀾,對方想必認為將《拯救大兵瑞恩》和威廉捆綁在一起,更有立場抗議奧斯卡的不公。

從洛杉磯地區開始掀起的這一番炮轟學院的浪潮,雖然規模看起來聲勢浩大,卻沒有新意,也難對學院,對米拉麥克斯造成什麼長遠的影響,畢竟每年頒獎季後都要來一出類似的戲碼,無論是好萊塢還是公眾早就看膩了,頂多是數年後當人們談起這屆奧斯卡時,會留有這樣一個印象:“就是那屆最佳影片、最佳男女演員都存在非議的奧斯卡嗎?”

——但是非議歸非議,拿到小金人的還是會笑倒最後,那些非議,不過是伴隨著奧斯卡而生的一些花邊新聞而已。

如果沒有接下來發生的一係列事件的話,第七十一屆奧斯卡頒獎禮的後續,真的會僅是止於輿論層麵,學院仍然會堅持他們的每一個選擇都是透明且公正的,米拉麥克斯和韋恩斯坦仍然是二十世紀最後一場奧斯卡的最大贏家——

不知從何時起,可能是奧斯卡頒獎禮剛剛結束的時候,在某些影迷聚集的網站論壇裏,突然出現了一些深挖好萊塢電影公司與奧斯卡內/幕的帖子,一夜之間火遍了整個互聯網。

這些帖子無一不是以“誰幫格溫妮絲·帕特洛成為了奧斯卡影後?好萊塢金牌推手韋恩斯坦”或“奧斯卡內/幕揭秘:電影公司間的公關博弈”命名的,在深度剖析米拉麥克斯如何幫助旗下電影贏得奧斯卡的同時,更是舉出了好萊塢黃金時代傳奇女星瑪麗·碧克馥、路易斯·賴納、瓊·克勞馥如何成為影後的實例,來論證早從第二屆奧斯卡開始,針對學員成員的公關活動就存在著,而自從米拉麥克斯橫空出世加入到這場原本隻屬於大製片廠才能玩的遊戲中去後,多米諾效應出現了——韋恩斯坦在最開始玩遊戲的那幾年裏,依靠比其他電影公司投入更多、付出更多,收獲了豐厚的回報,等其他電影公司反應過來之後,當然也要跟上米拉麥克斯的公關規模,於是投入一步步變大,變成了一場奧斯卡“軍備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