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現在事實證明,環球還是遠遠低估了《相濡以血》在票房上表現出的潛力。
全球票房累積達到近六億美元後,《相濡以血》每周票房的跌幅都在增高,雖然感慨於這部電影創造出的票房奇跡,很多影院其實已經在準備調低排片率了,但是在《大衛·萊特曼秀》播出後的一周內,影片票房有所反彈,很多之前沒有看過影片的觀眾(尤其是男性觀眾),在脫口秀節目播出後,也走進了電影院想要知道這到底是怎樣的一部影片,為何會有那麼多的人愛它,又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恨它。電影排片率不僅沒有降低,美國不少影院甚至打算在少數放映廳長期放映該片,以備不知什麼時候又會有觀片熱潮降臨。
——《相濡以血》最終在全球範圍內都實現了巨大的商業成功,以北美票房3.79億美元,海外票房4.93億美元,全球總票房8.72億美元的成績,位列影史票房排行榜上的第五名,僅次於1997年的《泰坦尼克號》、1999年的《星球大戰前傳:幽靈的威脅》、1994年的《獅子王》和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並且保持著影史第五的成績,一直到二十一世紀到來後,指環王、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盜和dc、漫威超級英雄等幾大熱賣係列電影的出現,才被擠出影史前十。
——按投資回報率來說,《相濡以血》創造的利潤比也是要遠遠高過《泰坦尼克號》的,畢竟大船前期製作加後期宣傳費用高達兩億五千萬美元,而《相濡以血》製作成本三千萬美元,托了發達的互聯網傳播的福,宣傳費用甚至不足五百萬.
對於電影本身來說,《相濡以血》其實是飽受爭議的,十年、二十年後的人們提起它,仍然無法給出單純的好或壞的評價,但任何人都無法反駁的一點是,影片最終晉升為幾年來最為轟動的流行文化現象之一,甚至還帶動了兩股熱潮:好萊塢電影工業對粉絲電影模式的發掘製作;電影、電視、音樂、小說等流行文化裏開始對吸血鬼、狼人、惡魔等傳統意義上代表邪惡的生物,進行顛覆性再創作。
在《相濡以血》之前,好萊塢的吸血鬼題材電影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以吸血鬼的特質為基調,不論主題是愛情還是死亡,都無時無刻不在宣揚吸血鬼的曆史和文化,底蘊深厚有點接近於史詩電影的,比如安妮·賴斯同名小說改編的《夜訪吸血鬼》,和布拉姆·斯托克的小說《德古拉》改編的《驚情四百年》。另一種則是典型的好萊塢商業片,以吸血鬼為噱頭,講述一些吸血鬼與人類、狼人、獵人之間或香豔、或恐怖的故事的,這種電影一般都有很多的殺戮鏡頭,從二三十年代的《吸血鬼》到五六十年代的《天師捉妖》、《恐怖吸血鬼》和前幾年的《吸血鬼獵人巴菲》,多屬於這種類型。
但是,還從未出現過一類吸血鬼電影,是如此的清新、時尚,沒有在嘮嘮叨叨的重述吸血鬼的起源和發展,也沒有莫名其妙的殺戮和血漿,甚至連好萊塢老電影裏總是和吸血鬼共存的吸血鬼獵人也從沒出現過,吸血鬼的生活都是如此現代,他們每一個都是有著年輕麵孔的俊男美女,活的太久而積累了巨大的財富,房子不是古堡豪宅就是極簡風格的現代公寓,穿著最緊跟時代潮流的服飾,開著最昂貴的跑車,談吐優雅才華橫溢無論從長相、財富還是實力來說,都是當之無愧的人生贏家——吸血鬼電影原來還可以這麼拍?這幾乎引發了所有好萊塢製片廠新的思考。
說實在的,好萊塢每年產出上百部愛情電影,觀眾早就對千篇一律的主角人設,和換湯不換藥的故事情節膩歪了,以至於市場中最多產的愛情電影,投資回報率往往是最低的,而現在,《相濡以血》不僅給了影迷,更給了好萊塢的電影公司們更多選擇。
“去年年底上映《莎翁情史》曾在全球製造過一鈔莎翁熱’,不僅推動莎士比亞原著、與莎士比亞本人有關的各類書籍銷量大增,讓英美兩國的出版商和書店老板發了一筆橫財,甚至還有《哈姆雷特》、《麥考白》、《仲夏夜之夢》等多部莎士比亞電影立項。往前再推四年,《理智與情感》也曾推動過簡·奧斯汀書籍在英美兩國的銷量。”
“最近有一本吸血鬼題材的浪漫愛情小說登上了《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好萊塢各大製片廠之間突然開始流通起奇幻題材的愛情電影劇本,hbo電視網似乎也在籌備一部與吸血鬼有關的電視劇,這一切似乎都與《相濡以血》刮起的那場吸血鬼熱潮有關。在好萊塢專業人士看來,這絕不是個巧合,威廉·布蘭德利就像一個潮流觸發器,總能引發各式各樣有趣的文化現象。”
好萊塢幾乎人手一本的權威《綜藝》在《威廉·布蘭德利:單純的演員和偶像,還是流行文化引導者?》的專題報道中如此說道,報道最後還調侃說:“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應該找威廉·布蘭德利來拍的,那樣的話,或許美國國防部就不會為每年日益減少的參軍人數而頭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