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倒推上去,幸福的後來人要吃憶苦飯,最好吃那種具有出典的,豆腐渣即是具有出典的憶苦飯之一種。如果說,我們不是趙宋的皇子皇孫,才不必去追懷他們老輩如何地創業艱難,更沒有去吃那種“白邊紅心”的憶苦飯的義務。但豆腐渣仍然是需要的。因為後來的民間文學工作者若收集整理這個傳說,竟不知豆腐渣為何物,怎能體會到在那“白邊紅心”的鮮麗色彩對比中蘊藏著一種什麼滋味呢?豆腐渣是做豆腐時剔除下來的糟粕,它既是不可不有的,豆腐自是不可不做的了。
那麼,我們就來種豆吧,這是神農氏老早教會我們的。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手中有豆,就有了做豆腐的原料。其次,還要施出被史書遺漏了的那個有磨氏教會我們粉碎顆粒的本領,把豆子磨製成漿。再其次,也是最主要的,還必須向豆漿裏點鹵,才有可能使它凝聚成豆腐。這教給我們點鹵的第一位豆腐師傅是誰呢?他是一位偉大的點化者。我們生活中有多少流散著的智慧,在等待著像給豆腐點鹵那樣地給予點化成材啊!我又想起了一句豆腐語彙:“豆腐點鹵,各管一行。”即使種出了智慧之豆,磨出了智慧之漿,但缺少了智慧之鹵,仍不能造就出智慧的成品。這一行確實非別一行所能代管的,固然社會的通力協作很要重,卻並不否定“各管一行”。若沒個崗位責任製,大家都越俎代庖起來,豈不亂了套?掌握著智慧之鹵的點化師們,可要當仁不讓啊!
[鑒賞]
憶明珠(1927年生)、山東人。著有散文集《墨色花小集》,詩集《春風啊,帶去我的問候吧》。
作者不寫鬆柏不寫梅,卻為不登大雅之堂的豆腐大唱頌歌,題目便引人。讀完之後,覺得頌揚的似乎不是豆腐,而隻是借豆腐來發議論,構思奇特,不落前人窠臼。
作者思路廣闊、想象豐富。文章開頭,作者由燧人氏、有巢氏、神農氏,想到會不會有位與它們相提並論而被史書遺漏的有磨氏呢?“若無有磨氏想出了利用兩片厚而圓的石片來粉碎顆粒,神農氏的高徒們便隻好囫圇吞食自己種出的麥和豆了”,這真是一個石破天驚而又合乎情理的大膽想象,使人不得不由衷折服,並以極大的興味讀將下去。就這樣,作者由豆腐想到豆腐家族,想到豆腐美人、豆腐姻緣、豆腐語彙、豆腐美德,想到吃豆腐渣的大宋開國皇帝,想到做豆腐時的點鹵……一路林林總總、錯落有致寫來,讓人感到平常的豆腐是那樣的豐富與偉大,為它唱頌歌實在是理所應當的。
作者行文上的一波三折,曲盡其妙。從燧人氏、有巢氏、神農氏想到有磨氏,自是一個奇峰的疊起,而在細細敘述豆腐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時,忽地冒出“一樣的家常便飯,有幾塊豆腐在碗,光榮大不相同”的絕妙文字,由“青菜豆腐保平安”的俗語想到“若說作‘青菜燒肉保平安’或‘青菜蘿卜保平安’雖沒有不通,總覺不那麼妥帖而雋永似的,這不知是怎麼一回事”,顯出一種感情的回流,筆致的起伏,真讓人叫絕。而在對豆腐在生活中的必不可少詳加敘寫後,又突然提出“如果少了呢?如果生活中缺少了豆腐會形成怎樣的後果呢?”這無疑又在平靜中陡然掀起了一個巨浪……這樣起伏有致的敘寫,顯示出作家駕馭語言的深厚功力。
作者把豆腐與人生世情巧妙地結合起來。作者由在人民生活中生了深根的豆腐,想到“有些事物,壓根兒不曾出世也罷,一旦出了世,它便在這世上生了根,要鏟掉它,須連同鏟掉生根的那塊土壤。而你自己也站在這塊土壤上,你能鏟掉自己的立足之地而不踏空嗎?”這樣的關於人情事理的哲理思考能不引人深思嗎?作者還從人類中的“官架子,老爺架子、太太架子、臭老九架子”,看到豆腐在副食品中的地位本是最有資格擺架子的,可偏偏不擺架子的美德。說“有些人隻能上不能下,豆腐若學人們的榜樣,完全可以因它是顯赫的肉類的輔佐,而向居於其下的蔬類大擺其‘豆腐架子’了”,這裏不僅反語微諷,令人解頤,而且巧妙地批評了一些人身上的某些痼疾。作者並由教給我們點鹵的第一位豆腐師傅這一偉大的點化者,發出“我們生活中有多少流散著的智慧,在等待著像給點豆腐鹵那樣地給予點化成材啊”的感歎,進而發出熱切的呼籲:“掌握著智慧之鹵的點化師們,可要當仁不讓啊!”這真是促人警省、發人深思的話語。
知識是智慧的結晶,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掌握智慧之鹵的點化師—知識分子,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社會進步的速度,但是他們卻屢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雖然作者在文中一句也沒有提到,隻用幽默詼諧的語調大談豆腐經,但細心的讀者不難體會裏麵所蘊含的辛酸眼淚和沉重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