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經過碼頭,偶然見到小販在那裏擺賣螃蟹。我的心啊,不禁又飛到了那淡黃燈光下的屋子裏,飛到五年半以前的那個沉默的晚上。
他留我住那古都的最後一晚,然而我不能,我還要回去收拾行裝;因為,第二天一早,我便要南飛了。
他送我到大門口,緩緩說道:“再見。”
我知道他是個很灑脫的人,加上多年來慣於走南闖北,他說再見便再見,絕不拖泥帶水,但我卻仍聽得出“再見”聲中的傷感味道。
我們就這樣分手了。巷子裏燈光暗淡,街邊沒有青青的楊柳,隻有一棵棵梧桐樹。那些秋風吹送下的葉子,相互拍打著,悵然地在微帶寒意的夜空中,“嘩啦啦”地響動。
[鑒賞]
陶然(1943~),原名塗乃賢。廣東蕉嶺人。曾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1974年去香港,曾任《體育報》記者、《香港文學》編輯、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中文編輯部主任。
亙古至今,演繹著許多別離的故事,大都反映的是淒美的愛情。而陶然另辟溪徑,選取了生活中常見的幾種別離的片段加以途述,並沒有濃厚的愛情色彩同樣感人至深。
“我”16歲時離家,去美國生活了15年。而後父母去美國探親,見了麵;他又回到祖國,與青少年時代的男女朋友見了麵。久別重逢雖能構成美好的回憶,但最難使人忘懷的,卻是“傷別離”。
第一則“別離的故事”,寫他第一次遠離父母的情景,這是一次在“歡喜”情緒基礎上的傷情,“我”與父母或哭或流淚,哭出聲來,眼淚也都流淌出來。這種傷情外泄的情景和情緒轉變的過程,等等,都是如實寫來的。
第二則“別離的故事”,寫他與女友的“最後一麵”的相見。他不遠千裏來到邊塞,隻是為了說聲“再見”。這時他的心,也像邊塞的氣溫,冷到零下二三十度。他隻寫了大雪紛飛的清晨,她為“我”送行的場景。“走了一大段路,彼此仍舊一言不發”。這一場景寫得極其簡短,但意蘊卻是極其深厚。許多“為什麼”的問題,耐人思索。
第三則“別離的故事”,寫他與“兄長”、“師長”般朋友的告別,在“古都的最後一晚”。在淡黃的燈光下,他們似乎沒有很多話說。他隻寫下他的臨別贈言:“熱愛生活,熱愛人類,熱愛書籍。”這類所謂“愛”的囈語,看來是他們之間唯一能夠相互溝通的話語。
三則故事,雖然是“我”與親友之間的私事,卻顯示著曆史的深刻烙印,有著相當豐富的人生內涵。第一則“別離的故事”,是幾十年後回憶“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別離,而今卻“像隻斷線的風箏,永遠也回不去了”,無限感慨,無限懷戀,此時方知少年之別離的可貴。作品的價值就在於具備了一種“人生長鏈”的意識。第二則“別離的故事”,凝聚的是青年男女之間的那種十分朦朧,而又十分深沉、美好的人生感情,言簡意濃,綿綿不絕,意蘊無窮,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情的感染。第三則“別離的故事”,寫友人之別,灑脫、自然、平和、衝淡。這三則故事情感內容不同,人生涵蘊相異,因而在藝術風度上也各不相像,“少年之別”的輕快和苦澀,“戀人之別”的朦朧和深摯,“師友之別”的率真和愷切,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離別總是傷感的,平凡之中見真情。文章雖然沒有動天地、泣鬼神的效應,但有“細雨潤無聲”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