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天山的豐美大景物何止這些,天山綿延幾千裏,不論高山、深穀,不論草原、森林,不論溪流、湖泊,處處有豐饒的物產,處處有奇麗的美景,你要我說可真說不完。如果哪一天你有豪情去遊天山,臨行前別忘了通知我一聲,也許我能給你當一個不很出色的向導。不過當向導在我隻是一個漂亮的借口,其實我私心裏很想找個機會去重遊天山。
[鑒賞]
碧野(1916~),原名黃潮洋,廣東人。著名作家。著有散文集《陽光燦爛照天山》、《情滿青山》、《月亮湖》、《在哈薩克牧場》、《藍色的航程》、《北京的早晨》、《竹澳》等。
這是一篇膾炙人口的遊記散文。作者描繪了祖國西北邊陲天山的旖旎瑰麗、千姿百態的迷人風光,歌頌了哈薩克民族幸福美好的生活。
閱讀這篇作品,我們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真的到了新疆,進了天山,領略著那裏各種景物的奇麗風姿。這是因為作者不但善於描摹自然景物,渲染環境氛圍,還設法調動讀者的各種感覺器官和想象力,讓他們去“親身”體味和想象天山風物之美。如寫雪峰、溪流和森林的這節。臨近雪峰,“迎麵送來雪山寒氣,立刻使你感到象秋天似的涼爽”,這是先給人身體的感覺;“藍天襯著高矗的巨大雪峰,太陽下,幾塊白雲在雪峰間投下雲影,就象白緞上繡上了幾朵銀灰的暗花。”蔚藍的天、白皚皚的雪、銀灰的雲影,這些色彩的自然調配,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接下來是悅耳的聲響,在森林裏騎馬穿行“隻聽見馬蹄濺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聲音”,“偶爾能聽到幾聲鳥鳴”,馬蹄聲碎,流水淙淙,加上間或幾聲鳥鳴,是一支美妙的輕音樂呢;那山,“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觸摸到凝脂似的感覺”,這是利用通感把視覺轉化成的“觸覺”;“這密密層層成丈高的野花,朵兒賽八寸的瑪瑙盤,瓣心賽馬掌大。馬走在花海中,顯得格外矯健,人浮花海上,也顯得格外精神。”談到這裏,我們不禁要翕動口鼻,品賞野花的芳香了。
比喻的大量運用,在這篇文章中相當突出。文章聯係當地的不同事物、從不同的角度連續設喻來寫草原:“草原是這樣無邊的平展,就像風平浪靜的海洋。在太陽下,那點點水泡似的蒙古包,閃爍著白光。”草原是海洋,而蒙占包僅是海麵上泛起的星星點點的小水泡,一句話就寫出了草原的廣袤無垠。“那些被碧綠的草原襯托得十分清楚的黃牛、花牛、白羊、紅羊,在太陽下就像繡在綠色緞麵上的彩色圖案。”這是借各色牧群寫草原的秀麗。“雨洗後的草原更加清新碧綠,遠看象塊巨大的藍寶石,近看那綴滿草尖上的水珠,卻又象數不清的金剛鑽。”這是進一步寫特殊條件下草原的風姿。不同的比喻反映了草原的不同側麵,把個寬廣、秀麗、奇迷的草原完完全全、清清楚楚地擺在了讀者麵前。
作者氣魄恢宏,在短短的篇幅中包容了天山的許多景物,這麼多動人的景和物,出現在不同地點、不同時刻,作者或按空間順序或按時間順序,將它們組織得井然有條而富於變化。這與作者善於布局、精於謀篇的深湛功力是分不開的。
我懷念的是牛。
碧野。
牛欄裏,有幾十頭牛,其中有幾頭大水牯,它們叫做三牤子、大青犛、二青犛、小青犛。下麵講的就是它們的故事。
三牤子。
三牤子,身高體大,足有1000公斤重。它的腦袋方方正正,圓圓的角,大額頭突出,顯得十分憨厚。它最高興給它抓癢,一抓癢,它的尾巴就高高地翹起,尾巴尖上的那一撮毛,喜得直顫;特別是給它抓犄角根部凹處,它低著頭,真解癢,乖乖地,一動也不動。
三牤子年輕力壯,有時喜歡搗點小亂子,它追趕小公牛打鬧,一直追到稻田裏,把秧苗踩了。你給它兩鞭子,它昂昂頭,隻當給它抓癢。
三牤子特別喜歡水。我們那裏有個七裏湖,湖水清涼。三牤子隨群放牧的時候,最愛撒歡跑進七裏湖,掀起波浪,向遠遠的草場遊去。
那牧場在林地上,林梢映現晶藍的天空和悠悠的白雲。它隨群在牧場上徜徉。那牧場上的青草多麼芳香,它可以選擇最嫩最甜的草兒吃個飽。
在歸途上,它東竄西竄,那高高揚起的長鞭有時追逐著它,但鞭子並不落到它的身上,隻看見鞭梢在它的耳朵邊飛過,然後在低空裏發出清脆的響聲。
三牤子食量大,回欄後,你還得滿足它的要求。它的料筐大,要比別的牛多裝一倍的料;夜草要放足,要不,它會越欄推翻草垛的。
三牤子對養牛人很有感情,它善良地望著你,溫馴地依傍著你;可是生人走近它,它就低著頭,歪著犄角,從大鼻孔裏咻咻地噴著氣,嚇得人家急忙後退。
三牤子拉的是給它特製的大車。車身高大,車轅寬闊。它喜歡大車的轅木輕輕地磨擦著它的身子。別的大車顯得太小了,三牤子肩寬體大,塞不進車轅。它力大無窮,裝滿了幾千斤的大車,它拉起來毫不吃力,鼻孔不噴大氣,嘴角不吐白沫。在秋熟的田間大道上,三牤子拉著滿車堆成小山似的莊稼,昂首闊步,氣概非凡。秋風涼爽牛蹄疾,它覺得四蹄生風。誰望見它都要拍手歡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