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篇散文中,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筆,飽醮濃鬱色彩,描繪出“萬斛珠璣”的迷人景色,使讀者徜徉於其中,流連忘返。

《萬斛珠璣》寫景狀物有三個顯著特點。

首先是運用鋪墊、烘托手法突出中心景觀。作品的中心景觀是“萬斛珠璣”,但作者並不從此入筆,而是先寫了兩件事。一件是朋友捎來從月牙灣揀到的彩石子,這些石子“玲瓏剔透,像一堆色彩絢麗的珍珠,煞是好看”。一件是喜得雨花石。兩種石子都很可愛,但手頭的彩石畢竟很少,雨花台又尋不到雨花石的蹤影。然而老鄉說,月牙灣的彩石卻多得不可計數,“隻需費力,就可以拾到很多。”這一鋪墊,自然而然地把“萬斛珠璣”推向了高峰,使讀者產生一種期待心理,從而引起對“萬斛珠璣”的濃厚興趣。寫到月牙灣,作者先濃墨重繪了海上景觀:碧藍的海麵上,巨浪騰空,驚濤撲岸,浪花飛舞,水霧迷朦,好一派壯麗的景象。這既給即將出場的“萬斛珠璣”創造了藝術氛圍,又使“萬斛珠璣”在人們心目中更加神奇。正由於作者這樣的鋪墊,烘托,“萬斛珠璣”未出場就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次是寫景抓住特征,運用比喻、摹狀、襯托等手法進行反複渲染。寫海上奇觀,作者精細地描摹了巨浪滾滾而來,惡狠狠地撲向岸邊的情景,用“一道道綠色的山嶺”此喻“一排排長長的巨浪”,用“瀑布”,比喻飛濺的浪花,用“煙霧”、“彩虹”比喻陽光下的水沫,形象地表現了大海的氣勢和美妙。描繪“萬斛珠璣”的石子,一方麵寫“是那麼圓,那麼光滑,那麼晶瑩”。用“五顏六色的鳥蛋”,“色彩繽紛的珍珠”、“眼花繚亂的珠寶世界”以及白玉、瑪瑙、翡翠等進行比喻,此為正麵描寫;另一方麵又寫了自己“手忙腳亂,不知所措”揀石子,以至於指頭發酸的趣事,夢幻的感覺以及葉劍英元帥的詩,以此從側麵進行襯托。這樣正麵描述與側麵襯托相結合,生動地展示石子美麗的形、色,質以及石子遍布海灘的奇觀。

再次是把寫景與抒發情思融為一體。作者一方麵融情於景,把濃濃的情思滲透在對景物精細的描繪、形象化的比喻、由衷的讚賞裏。另一方麵,作者又以直抒胸臆的形式抒發感情。如張局長介紹了石子質地特別堅硬後,作者通過一段議論直接讚歎石子的堅貞和大自然的神奇。

最後以“它使人想起了純潔,想起了堅貞,想起了高山,想起了大海,更想起了祖國的可愛”這句話來收尾,升華了文章的主題思想,起到了畫龍點晴的作用。

鬆樹的風格。

陶鑄。

《新觀察》編輯部的同誌們屢次索稿,答應後一直沒有執筆。去年冬天,我從英德到連縣去,沿途看到鬆樹鬱鬱蒼蒼,生氣勃勃,傲然屹立。雖是坐在車子上,一棵棵鬆樹一晃而過,但它們那種不畏風霜的姿態卻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久久不忘。當時很想把這種感覺寫下來,但又不能寫成。前兩天在虎門和中山大學中文係的師生們座談時,又談到這一點,希望青年同誌們能和鬆樹一樣,成長為具有鬆樹的風格,也就是具有共產主義風格的人。現在把當時的感覺寫出來,一方麵還了《新觀察》的債;另方麵與大家共勉。

我對鬆樹懷有敬佩之心不自今日始。自古以來,多少人就歌頌過它,讚美過它,把它作為崇高的品質的象征。

你看它不管是在懸崖的縫隙間也好,不管是在貧瘠的土地上也好,隻要有一粒種子—這粒種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種植的,還是隨意丟落的,也不管是風吹來的,還是從飛鳥的嘴裏跌落的,總之,隻要有一粒種子,它就不擇地勢,不畏嚴寒酷熱,隨處茁壯地生長起來了。它既不需要誰來施肥,也不需要誰來灌溉。狂風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沒它,嚴寒凍不死它,幹旱旱不壞它。它隻是一味地無憂無慮地生長。鬆樹的生命力可謂強矣!鬆樹要求於人的可謂少矣!這是我每看到鬆樹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我對鬆樹懷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卻是它那種自我犧牲的精神。你看,鬆樹的幹是用途極廣的木材,並且是很好的造紙原料;鬆樹的葉子可以提製揮發油;鬆樹的脂液可製鬆香、鬆節油,是很重要的工業原料;鬆樹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說在夏天,它用自己的枝葉擋住炎炎烈日,叫人們在如蓋的綠蔭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們前進的路。總之一句話,為了人類,它的確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