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舟飄銀漢纖雲度,七夕忘歸路。秋千驚蝶撲流螢,借得碧空明鏡照娉婷。
羞眉幽夢何堪說,暗吐丁香結。西廂柳下竊紅唇,哪比古台峰上覓冰心。
品讀。
上片追憶七夕之夜與伊人相會遊樂的情景:明月如鏡,清風牽來流螢,打秋千的伊人,一驚一乍,嬌羞可掬,人物置身於仙幻之境,這是一個令人難忘的美好夜晚。下片言相思之苦,愁絲無絕。以樂景襯哀怨,今昔對比,也深婉綿邈。
清平樂
章台陌路,媚眼含春暮。茅屋煙炊梅子樹,風雨常來借住。
可憐豆蔻如霞,折花零落誰家?莫憶當年司馬,無聊再續琵琶。
品讀。
這是一首寫風塵少女的詞。上片以無限同情的筆觸,描寫了少女迎客時無奈的神情和流落風塵的家境原因。下片以花喻人,表現少女青春飄逝的不幸遭際,同時激發了作者再續《琵琶行》的情感共鳴。
雙調·憶江南·資江好
資江好,白鷺戲晴川。霞照清波飄綠草,妹含葉笛醉芳顏。哥躍跳岩間。
資江好,漁火映梅田。柳岸煙花吹古韻,棒槌聲脆搗雲天。妹坐月牙船。
品讀。
這組詞,不是簡單的詠景,而是重在借景寫人。上一首是一幅動感而明媚的畫麵:在霞映清江、鷺戲晴川的背景下,活潑的少男少女對歌傳情,洋溢著濃鬱的民族風情。下一首是一幅充滿梅山古韻的夜景圖:晚風梳柳,漁火點點,歌聲中飄來搗江的月亮船。設立虛擬化的戲劇情節,以景襯人人更美,以人襯景景無限。
點絳唇
一
雛燕孤飛,寒梅點點香如故。一簾愁緒,漫卷臨風去。雪舞山岡,相顧顰無語。紅巾舉,淚如春雨,夢繞天涯處。
二
山隱雲屏,無心燕語春無計。廊橋水碧,花徑又遊覓。酒醒夢稀,綠暗螢光滅。西窗約,粉妝飛鳳,一院槐香月。
品讀。
一調兩首,第一首寫的是“離別之苦”,第二首寫的是“舊地遊覓”。從筆調和風格來看,雖敘述的內容時空跨度很大,但應該是同一時期創作的。一個初戀故事早已結束,卻魂牽夢繞一輩子。不管離愁別恨,還是追悔思戀,均描繪得情景交融,畢現眼前。結束語“一院槐香月”,景淒情哀,意境黯然,一個“愁”字怎能了得。
鷓鴣天
一曲山歌繞嶺間,鄉音甜辣是梅山。開懷少友村頭抱,把酒新籬月下談。
阿嫂俏,寶兒憨,天仙還配入塵凡。今宵枕得春江水,剪取彩雲作被單。
品讀。
此詞是作者抒寫鄉情的代表作。
上片,通過聽覺、視覺,從遠景、近景不同角度描繪了歸鄉的情景。作者用白描勾勒的筆法,速寫了兩幅各具特色的場景:繞嶺的山歌,寫的是親切而甜辣的鄉音;久別相擁的少友,開懷把酒新籬,寫的是令人陶醉的友誼,畫麵凸顯動感,栩栩如生。下片,作者以輕快、風趣的筆調,由衷地讚歎少友幸福美好的家庭,同時又借景寄情,委婉地傳達了對鄉村田園牧歌生活的向往和依戀。整首詞,用詞平易,化典無痕,情真意切,格調清新,頗富才情。
夢江南
人去也,人去雨霏霏。慈母英魂雲戀水,斜陽古渡口傳碑。月照搗江槌。
品讀。
作者母親是一位豁達而睿智的新女性。她晚年對“入土為安”的傳統習俗不以為然,囑托家人把她的骨灰拋撒資水,並留下特立獨行的話……埋在這裏幹淨,悠悠江水立口碑。
這首詞的構思,作者明顯受到母親那段警言的啟發。“人去也”,內心自然“雨霏霏”,深切地表達了綿綿無窮的哀思。“斜陽古渡口傳碑”,為警策之句,這是對母親一生德行極高的評價,寫得情致婉轉、超凡脫俗。尾句“月照搗江槌”,營造一幅人去樓空、睹物思人的情景,一個“搗”字,容納了母親一生的辛勞和慈愛,緬懷的月亮下,烘托出無限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