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一 好詩在民間——序亮毛的《吹夢到邊城》(1 / 1)

王開林

中國古典詩歌起始便結胎於民間歌謠,這個結論應該不算錯謬。《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采自十五國民歌的國風多達一百六十首,竟占去《詩經》總篇幅的一半還多。《詩經》中的國風描寫愛情、婚姻,如《關雎》《桃夭》《擊鼓》,既熱烈奔放,又婉轉優美,乃是明珠中的明珠,鑽石中的鑽石。當然,那些訴說命運不公、亡國之痛和諷刺統治者驕奢淫逸的篇章同樣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如《柏舟》《黍離》《伐檀》《碩鼠》。民歌的力量來自於無矯飾無曲意的真情實感,發為心聲,引人共鳴。

一部中國詩歌史,民歌的傳統有續有斷,漢代的樂府雖有改造,《孔雀東南飛》卻是毋庸置疑的民間瑰寶;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鼎盛時期,白居易、元稹向民歌學習,新樂府風靡一時,竹枝詞經張誌和、劉禹錫等人接手操盤,亦發揚光大。宋詞的繁榮恰恰說明,民間文學的生命力不可低估,這種起先遭到輕視、被稱為“詩餘”的體裁一經打磨,便明豔不可方物。明清以降,詩家找不到北,忽兒學盛唐,忽兒學晚唐,忽兒學宋詩,紛紜多端,擾攘不休,向民歌學習的人越來越少,終至於詩歌日漸式微,自鄶以下,乏善可陳。

當代詩歌更是一種悲哀,偽民間色彩的詩歌就像種在水泥地板上的莊稼,一副呆相和死相。梨花體和羊羔體俗不可耐,將網絡變成垃圾轉運站,令真愛詩歌的人嗤之以鼻,如聞惡臭,如食腐鼠,避之唯恐不及。

所幸的是,身在民間、真心誠意向民歌學習的大有人在,並未輕言放棄,他們收集民歌,整理民歌,也創作民歌風格的新詩。在這類民間身份鮮明的作者中,我認識湖南新化的亮毛,讀了他的詩稿《吹夢到邊城》,不免一讚而三歎,誦讀如此純民歌風味的新詩,簡直比饞鬼發現一百個土菜極佳的農家樂還要暢懷愜意一千倍。

亮毛的詩,貴在有真情(愛情、親情、友情和鄉情)實感(動感、畫麵感、清新感和親切感)諧趣(令人莞爾,甚至噴茶),真是如嚼鮮藕,齒頰留香,如賞清景,過目難忘。

好詩盡在這本詩集中,輔以畫圖,佐以解說,饒有趣致。鄉間之原生態可謂筆筆到位。詩歌這樣寫未嚐不是一條新路,那些鑽進死胡同出不來的詩歌作者,須知:小資的無病呻吟盡可能少一點,眼睛向下看的時候盡可能多一點,這樣才對。民間從來就不缺乏好題材,從來就不缺乏剛健清新的氣息。

好詩在民間萌蘖,這芽葉值得嗬護。我想,亮毛多年的努力不會白費,因為源自民間的詩歌從來就不會缺少頑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