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項任務”:老年朋友在頤養天年時,不要忘記自己還有“五項任務”。這五項任務,一是增長知識。人要活到老,學到老,“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朱熹)書籍是文化的載體,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可以開拓人的智力,陶冶人的性情,鍛煉人的意誌,完善人的精神。書可以淨化道德,提升人格,“讀書對於智慧,就像體操對於身體一樣”。老同誌退休後更要讀書看報。報紙、雜誌是老年人了解世界、觀察社會、熟悉生活、增長知識的一個重要“窗口”。是老年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時下,有些退休的同誌認為,人老了,眼花了,書報不看也罷。我認為讀書看報是一件樂事,一種精神享受。近代人類在自然科學研究三大課題:一是宇宙的起源,二是生命起源,三是物質起源。二十世紀美國實行了三個計劃:40年代實施曼哈頓原子彈計劃;70年代阿波羅登月計劃;90年代直到2005年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破譯人類的10萬個基因,檢測30億對核苷酸序列,這是人類最高級的天書。從此人類對自身的遺傳物質DNA分子,對人生命現象的探索豎立起一個新的裏程碑。這些DNA基因控製著每個細胞,控製著每個人的特質,因此地球上70億人口,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因此,到老年學校的學員,增長知識是第一位的。二是豐富生活,老年人活著,最要緊的是莫讓心靈空著。要做到在高處立,往平處坐,向闊處行,存上等心,結中等緣,享下等福。老年人要有老年人的生活特點,做事情要符合這個年齡的心理需求,要學會享下等福,不要與別人攀比。衣服能幹淨就行,也不必非名牌不穿,飲食營養夠了就行,大魚大肉,山珍海味你消化不了,還是清清淡淡的好。用的東西,不要趕時髦,老物件用起來順手。這叫用上等心,享下等福。空閑時,捧一杯清茶,聚幾位朋友,論國事、談家事、說心事,偶爾參加一些社會活動,讓生活多姿多彩、有滋有味。三是陶冶情操。“事因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這是時年94歲的著名作家冰心寫的一副養生妙聯,顯示了作者的高尚情操。“知足”最養生。古往今來,許多名人在養生中學會知足,感悟知足,崇尚知足,活得舒心,活得瀟灑,活到高壽。今年109歲的書畫大師晏濟元是四川內江縣人,101歲登華山,102歲登泰山寫生,108歲仍在畫畫。實踐證明,音樂、舞蹈、琴、棋、書、畫,對培養人的審美情趣、陶冶情操就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四是促進健康,實現“健康老齡化”。健康有四大基石,一是合理膳食,二是適量運動,三是戒煙限酒,四是心理平衡。老年人好走動、愛說話、心態平、喜熱鬧,對健康大有益處。老年人要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心”,學會順其自然,與自然保持和諧。建設和諧社會,除了講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還應該講人的自我和諧。人能夠做到正確處理自我與社會的關係,正確對待榮譽、挫折和困難,自我和諧了,個人的心理也就健康了。五是服務社會,老年人退休後別太閑。可以憑借自己的工作經驗和豐富的履曆從事一些社會公益事業。在日常生活中,碰上需要挺身而出、仗義執言之事,不要繞彎而走,更不要拂袖而去,該幫手時就幫手。鄰裏間,不要“老死不相往來”,既要“自掃門前雪”,也要管“他人瓦上霜”。“小我”為人人,“大我”為國家,自覺參與社會建設,發揮餘熱,樂善好施,熱心公益,造福社會。
“六個老有”:“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七國秘訣”:講到健康老齡化,各國都有一些獨到的經驗。據美國《健康》雜誌研究報道,有七個國家(希臘、意大利、美國、日本、瑞士、墨西哥、冰島)長壽者居多,他們的共同經驗有六點:
一是少吃20%,少吃點。這些國家的人普遍食量較少,平均每餐比世界其他地區少20%。他們通常不會在飯桌上擺大盤食物,而是用小盤取食。節製飲食非常重要。美國最新研究發現過量飲食導致記憶喪失。飲食不過量,大腦更健康。
二愛吃素食,吃素點。長壽地區的人都把肉食當作“佐料”,以素食為主食,素食含有大量抗氧化劑,且卡路裏含量低。
三學會訓練口味,吃淡點。豆腐、沙拉和海帶,雖然不如脂肪、糖類和鹽分含量高的食物可口,但是比較清淡。可以從少到多,循序漸進地訓練自己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