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談談健康(1)(2 / 2)

“忍耐一點”,老年人能忍皆福壽。舉張達平(109歲)忍耐的例子。鄰居能忍就團結。在安徽桐城有個景點叫六尺巷,這條巷子由來是這樣的,說的是清朝時候,當朝宰相張英的老家親戚要修一座房子,結果和鄰居發生了爭執,寸土不讓。張家人修書給張英,讓他動用權力擺平此事。張英讀完家書,回信一封,隻有四句詩:“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看後慚愧不已,於是後退三尺,打地基。鄰居見了也很羞愧,同樣後退三尺。於是兩家之間就有了這條巷子,稱為六尺巷。“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寬容別人,其實就是善待自己。

“淡泊一點”,淡泊是一種修養,一種氣質,一種境界,更是一種養生的好方法。淡忘年齡,淡於名利,淡泊生活,淡忘不幸,順其自然。人生三看,看遠,看透,看淡。看遠,誌向高遠,目標遠大;看透,認清本質,領悟真諦。看淡,就是要淡泊自守,樂觀曠達,保持健康生活的情趣。愜意人生須灑脫,隻有悟透“淡”字才能在晚年活得自在,活得瀟灑。宋代大詩人陸遊認為,忘年者長壽。他在《木蘭花·立春日作》一詞中說:“春盤春酒年年好,試載銀幡盼醉倒,今朝一歲大家添,不是人間偏我老。”

孔夫子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可見灑脫並非人人可以做到。但不管如何,灑脫是自我解脫的靈丹,是戰勝煩惱的妙藥。灑脫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遇事能想得開,看得透,提得起,放得下,便是人生行為的升華。

“四點體會”:(一)煩惱是想出來的。美國加州大學醫科教授葛裏亞認為養生之道,第一就是要減少憂慮。因為憂慮過多,影響健康。據他調查,40%的憂慮是不可能發生的,30%的憂慮是過去已發生的事、不至於重演的,22%是生活上一些無關緊要的瑣事,隻有8%才是值得加以事先考慮的。傷感是養生的大忌。健康長壽多與開朗樂觀為伴,憂鬱煩惱總同疾病相隨。美國耶魯大學對所有求診病人做病因分析,結果發現因情緒不好而致病的占76%。前蘇聯的別依林博士調查證實,80歲以上的老年長壽者中有96%是笑口常開的。老人們要善於尋找樂趣,最重要的是不要自尋煩惱。多培養一些健康有益的興趣愛好,如養鳥、釣魚、種花、下棋、品茶、看書等,並適當參加一些社會活動。人生總有許多不如願的事,對此,老年人要學會超脫,學會隨和,遇事不要強求。道教經典《太平經》說:“人無憂,故自壽。”教人要樂觀而少憂慮,自然可以長壽。不必要的憂慮與煩惱,會使人情緒不安,造成病痛。因為,世上諸多煩惱原本都是“我心”所造。世界衛生組織2004年的調查,指出中國抑鬱症患者每年都在增加,特別是女性比男性多。所以我們不僅要注意生理衛生,還要講求心理衛生。(二)毛病是吃出來的,“病從口入”。“食惟半飽無兼時,酒至三分莫過頻。”“無求便是安心法,不飽真成去病方。”老人吃東西要熟、熱、軟、爛,吃七八分飽,切忌過度。醫生提示,老年人每天吃一份富含膳食纖維的穀物早餐,有助於血糖在一整天內都保持平穩,從而降低患上糖尿病的可能,延緩人體老化的過程。生活中食療和藥療一樣重要。(三)健康是走出來的。專家要求,每天步行一萬步。步行不受年齡、時間和場地限製。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運動方式。可以單獨,也可以結伴行走,強度可以自行調節。步行有利於減肥,增加能量消耗;有利於改善心情,減輕抑鬱;有利於改善心肺機能。人類花了一百多萬年從猿進化到人,整個人的身體結構就是為步行設計的,所以步行運動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老年人每天散步45分鍾可以改善睡眠,緩解消化不良。(四)是非是說出來的,“禍從口出”。一次,一位記者采訪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時,問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鮑威爾想了想說:“我成功的秘訣是:急事慢慢說,大事想清楚了說,小事幽默地說,沒有把握的事不要說,傷害人的事堅決不說,沒有發生的事不要胡說,別人的事謹慎地說,自己的事怎麼想怎麼說,現在的事做了再說,未來的事未來再說。”身為美國國務卿,講話尚且如此謹慎,何況我們普通老百姓呢?我們老年人,對人說話要耐心真誠,不能不假思索,不能口無遮攔。做人切忌大喜失言,大驚失態,大哀失顏,大樂失察,大懼失節,大話失信。對老人來說,有時候少說話會更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