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巧去肺火科學保健(1)(2 / 3)

《素問·五髒生成篇》中指出:“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當人體產生疾病的時候,身體中相互聯係的器官馬上能感受到,就會立即調動免疫係統與疾病對抗。大腸之氣閉塞不通,於是上逆表現為咳嗽、氣喘等肺部病症。也就是說大腸氣機“想方設法”暢通其實對於肺部疾病的恢複有促進作用。而通過瀉肚來清肺火就是一個經常發生的人體自我運行、調節情況。

一旦有外邪侵入大腸經,人就容易出現咳嗽、感冒、上火等症狀,咽喉腫痛、牙齒腫痛、痤瘡、腹瀉、便秘等都是非常明顯的病症。肺與大腸雖然相距甚遠,但是在經絡上卻是表裏相對。聯係到“瀉肚”與“肺火”的關係,就是瀉肚等於清肺火。

人體氣機與水穀運轉的關係非常神奇,由內而知外,由外而知內,當你發生瀉肚情況的時候,不要心急,這很可能是身體在清肺火。

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

養生並不是吃得很多,也不是穿得很暖,小孩子也是如此。專家指出。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就是說不能讓小兒吃得過飽、穿得過暖,這樣才能健康平安。

一個人怎樣才會安心、健康?很簡單,就是讓他處於最舒適的環境中,如吃得開心、穿得舒服。這對於成人來說非常簡單,但是小兒不能言語,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意願,不能自己增減所需,隻能任由家長代勞。但是許多家長卻並不懂得怎樣照顧孩子,往往還做出一些錯誤判斷。例如,孩子哭了,家長通常都會認為孩子餓了、渴了或者冷了。其實,這完全是大人在以自己的思維來理解小兒的意思。事實上,照顧孩子非常簡單,那就是——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

然而,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得到最好的照顧,怎麼舍得讓孩子挨餓、受凍呢?其實,“三分饑與寒”並不是說讓孩子忍饑挨餓、受凍吹風。而是說不要吃得太多、太好,也不要穿得太厚,蓋得太暖和。

小孩是純陽之體,非常有火力。而如果你給他吃得太多,尤其是甜食的話,那麼孩子身體內就會儲存很多的熱量。如此一來,甚至到了深夜入眠溫度下降,需要通過被褥等外界物品來取暖的時候,孩子體內的食物還沒有消化完,正在不斷散發熱量。這樣孩子不僅有自身的溫暖、食物所提供的熱量,還有被褥帶來的溫度,當然會深受“煎”熬。

同樣的道理,孩子也不能穿得太暖。家長通常都會發現孩子總是亂扯衣服、被子等。其實,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並不是孩子在調皮,而是他感到太熱了。

大人和小孩的體質不同,對外界的感知也不同,所以很多時候你所認為的需要並不是孩子真正的需要。此時,你需要做的就是保證孩子“三分饑與寒”就可以了。比如,飲食要適量,不偏食;根據季節變化調整飲食和增減衣服遮蓋;比大人多穿一件就可以了;無風的地方就不需要戴帽子等。

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寶,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掉了,隻要孩子稍有不舒服就會想盡辦法給孩子提供幫助。比如,當家長看到孩子哭的時候,就會給孩子吃奶,或者給他所喜歡的食物。不僅如此,還會給孩子“山珍海味”,恨不得將世界上所有的美味都給自己的小寶貝品嚐;當看到孩子總是亂踢被子、亂扯衣服,家長就會立馬上前製止孩子的行為,並且還要再給孩子蓋上一層,或者再穿上一層,生怕孩子受到風寒的侵襲。殊不知,這樣其實更容易讓孩子受到疾病的侵襲,極易上火。

孩子的腸胃功能非常虛弱,如果給孩子吃了太多的食物,孩子將難以及時消化,腸胃等內髒也會受到不必要的負擔,時間久了,孩子的抵抗能力就會下降。抵抗能力降低後,孩子就會經常生病。不僅如此,孩子的腸胃功能受到傷害後,僅消化吸收功能減弱一項就能使孩子無法正常地吸收營養,很快,食物就會在孩子體內積成滯熱,進一步影響孩子的健康。

過多的遮蓋會讓孩子產生燥熱,他會用力撕扯衣服,踢踹被子,而當衣服、被子脫落後,寒氣必然會親近孩子,此時孩子身上的毛孔正張開排汗,寒氣很容易侵入孩子肌膚,自然就容易感冒了。如果家長給孩子穿蓋得過暖,孩子的自行散熱能力就會受到影響,時間長了,就會形成肺胃蘊熱的體質,這種體質非常容易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