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主骨生髓”,這一理念中醫很早就提出來了。《黃帝內經》就明確指出,骨骼起著支持人體的作用,是人身的支架,骨之所以有這樣的作用,主要依賴於骨髓的營養,而骨髓則由腎精所化生。也就是說,腎藏精,精生髓,髓藏於骨腔之中,髓養骨,促其生長發育。因此,腎、精、髓、骨組成一個係統,有其內在聯係。腎精充足,髓化生有源,骨質得養,則發育旺盛,骨質致密,堅固有力。反之,如腎精虧虛,骨髓化生無源,骨骼失其滋養。在小兒,就會骨骼發育不良或生長遲緩,骨軟無力,囟門遲閉等;在成人,則可見腰膝酸軟,步履蹣跚,甚則不能行動;在老年,則骨質脆弱,易骨折等。
腎主骨這一理論,現代醫學通過實驗研究,也進一步得到證實。例如研究發現,某些補腎藥物,能增加骨的堅韌度,對於某些骨折的病人,采用補腎的藥治療,多能加速骨質愈合。近年來,中醫根據腎主骨的理論,從治腎入手,治療多種骨的病變,都取得滿意療效。以牙齒為例,“齒為骨之餘”,牙齒是骨的一部分,所以也依賴於腎中精氣所充養。腎精充足,則牙齒堅固、齊全。若精髓不足,則牙齒鬆動,甚或脫落。對於牙齒鬆動等病症,在臨床上采用補腎的方法治療,多能獲效。
由此可見,壯骨的根源在於養腎,所以說健康的骨骼實際上是補出來的。下麵給大家介紹幾種常見又易做的壯骨食療方,僅供參考:
1.桑葚牛骨湯
材料:桑葚25克,牛骨500克,黃酒、白糖、生薑、蔥各適量。
做法:將桑葚洗淨,加黃酒、白糖少許蒸製;另將牛骨置鍋中,水煮開鍋後去浮沫,加入薑、蔥再煮。見牛骨發自時,加入已蒸製的桑葚。開鍋後去浮沫,調味後即可飲用。
功效:滋陰補血,益腎強筋。適用於骨質疏鬆症、更年期綜合征,對肝腎陰虧引起的失眠、頭暈、耳聾、神經衰弱等也有療效。
2.烏豆豬骨湯
材料:烏豆30克,豬排骨300克。
做法:將烏豆洗淨、泡軟,與豬骨同置鍋中,加水煮沸,改小火慢熬至烏豆爛熟,調味後飲用。
功效:補腎活血,祛風利濕。適用於老年性骨質疏鬆、風濕痹痛等。
3.鯉魚湯
材料:500~750克活鯉魚1條,蔥末、薑末、黃酒、精鹽各適量。
做法:將鯉魚去鱗、鰓及內髒,加入蔥末、薑末、黃酒、精鹽,稍醃片刻;加水煮至湯自魚爛即可,分次飲用。
功效:補腎活血,祛風利濕。適用於老年骨質疏鬆、腎炎水腫、黃疸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糖尿病等。
4.茄蝦餅
材料:茄子250克,蝦皮50克,麵粉500克,雞蛋100克,生薑、醬油、麻油、白糖、味精、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將茄子切絲用鹽漬15分鍾後擠去水分,加入酒浸泡的蝦皮,並加薑絲、醬油、白糖、麻油、味精,拌成餡;麵粉加蛋液、水調成麵漿。植物油六成熱時舀入麵漿,轉鍋攤成餅,中間放餡,再蓋上半勺麵漿,兩麵煎黃即可。
功效:補腎活血,止痛解毒。經常食用可活血補鈣,防治骨質疏鬆症。
5.芝麻核桃仁
材料:黑芝麻250克,核桃仁250克,白砂糖50克。
做法:將黑芝麻揀去雜質,曬幹炒熟,與核桃仁同研為細末,加入白糖,拌勻後瓶裝備用。一日2次,每次25克,溫開水調服。
功效:滋補腎陰,抗骨質疏鬆。
與地心引力“作戰”,防止肌膚下垂
健康,實際上就是一個人整體達到平衡的狀態,骨骼平衡是一個重要方麵。然而,由於地心引力的作用,要想保持骨骼平衡,你必須要做出一定的努力。
對於骨骼來說,地心引力的確是一個重要的殺手,它雖然不像車禍那樣會將骨骼瞬間摧毀,但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骨骼的平衡,骨骼作為整個身體的支架,一旦失去平衡,那麼整個身體的健康也就失去了平衡。尤其是脊椎骨,由於全身神經都從脊椎骨中央穿行而過。脊椎如果彎了,就會壓迫到大動脈與神經,如果動脈與神經不通暢,各種疾病就會找上門來,從而縮短人的壽命。
一般來說,骨骼在地心引力作用下失衡,除了自身的重量之外,主要還是由於肌膚下垂造成的。所謂“骨肉相連”,正是由於肌體重量對骨骼的拉扯,才導致骨骼的失衡。因此,我們在養骨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體重,不要使其過重。除此之外,還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維持一個好體態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從事腦力勞動,長時間坐著辦公,坐姿不良成為許多人骨骼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如果我們必須長時間坐著,最好選擇一張帶有靠背的椅子坐,並且注意椅背向後的角度不可大於115°,臀部和椅背必須緊靠。如果是椅子比較深的“老板椅”,則務必在腰部和椅背之間放置一個腰墊,不能斜躺或者使後背懸空。
另外,站立時須兩腳平行,為了避免骨盆傾斜,造成長短腿,最好不要養成“稍息”的站立習慣;但是長時間站立引起腿腳酸痛時,可以暫時稍息緩解疲勞,隻是務必注意輪換雙腿支撐。走路時,盡可能輕鬆自然地擺動雙臂,抬頭挺胸,避免挺著肚子走路,因為這樣容易造成腰椎前突,使腰椎神經受到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