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夢回徽州無夢(1)(3 / 3)

徽州是程頤和朱熹的故鄉,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有“東南鄒魯”之稱。徽商重視教育,自古至今已成為習俗,納入其生命的一部分,成為根深蒂固的觀念。自古以來形成的重視教育的風氣不僅造就了一大批縉紳官僚,也為徽商造就了大量具有相當文化基礎的商業人才,從而提高了徽商集團的文化品位和徽州人的整體素質。徽州人文化底蘊深厚,“富而教不可緩”是徽商篤信的信條,正是如此才“代不乏人”,使徽商幾百年不衰,造就了一代徽商帝國。

他們在“振興文教”上總是毫不吝惜地輸金資助。為了讓更多的子弟習儒就學,徽商積極捐資,廣建書院。明清時期,“天下書院最盛者,無過東林、江右、關中、徽州”。在清初時,徽州書院多達54所。有的家族明確規定,對族中聰穎好學的子弟,無力從師者,必須給予資助,並將此列入家典,世世遵行。徽州在這種重視教育、重視人才培養的風氣下,出現了大量人才。清代各省狀元人數,安徽居第三位,有九人。安徽八府五州中徽州一府便占四人。黟縣西遞村在清道光年間,僅胡氏一族進入仕途者就有115人,廩生、貢生、監生共298人,可謂顯赫一時。據不完全統計,明清兩代徽州人中進士542人,舉人多達1513人。“連科三殿撰,十裏四翰林”,“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父子宰相”,“四世一品”者並不鮮見。這樣的沃土中還誕生了一代睿智的貨幣改革家——王茂蔭,他是馬克思在其巨著《資本論》中惟一提到的中國人。徽商中以“業儒”出身者居多,由於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識,大都善於審時度勢,決定取予,運以心計,精於籌算。這是徽州異於其他商幫之處,也是徽商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徽商和官場扯上關係,開始隻是為了抵禦各種惡勢力的侵犯。歙商汪士明麵對礦監稅使的榨取,感慨地說:“吾輩守錢虜,不能為官家共緩急,故掾也魚肉之。與其以是填掾之壑,孰若為太倉增粒米乎!”。他“應詔輸粟實邊過當”,被“授中書舍人”,社會地位大增,官吏也不敢“魚肉”了。嚐到權力的甜頭進一步加深了徽商對官場和權術的迷戀。明清時期實儒商看重“利”,但同時也看重“義”、看重“名”。這種形態的商人,很符合中國傳統的觀念,本身客觀上與封建社會易於融合,加之主觀上利用各種手段尋求政治勢力的庇護,便與封建統治勢力結成了極緊密的聯係。徽商利用金錢結交各級封建官員。“官以商之富而之,商以官之可以護己而豢之,在京之縉紳,過往之名士,無不結納,甚至聯姻閣臣,排抑言路,占取鼎甲,凡力之能致此者,皆以賄之”。江春任總商40年,通過金錢和學識竟“以布衣交天子”。乾隆“禦宇”50年,他送禮100萬兩;乾隆南巡揚州,“賜宴加級”,並“欽賞布政使秩”銜。徽商投資教育,造就了一大批徽籍官員。他們成為徽商的政治代言人。徽商世家出身的許承宣官工科掌印給事中時,“揚州五塘關政滋弊,承宣謂此關外之關,稅外之稅也。慷慨力陳,一方賴之”。官賈結合後,徽商獲得了壟斷商品的經營特權,諸如“漕運”“鹽運”等“官商”“皇商”的美差,都牢牢掌握在徽商集團的手中,賺取了數倍甚至數十倍的高額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