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附錄:國學入門必讀書目(2 / 2)

《三國誌》:

《三國誌》是晉代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60年的曆史。《《三國誌》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著。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為我們繪製了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動。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耗時19年。記載的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曆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老子》:

《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老子的《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墨子》:

《墨子》內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麵,是研究墨子及其後學的重要史料。

《莊子》:

《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蹠》、《說劍》等。內篇最集中表現莊子哲學的是《齊物論》、《逍遙遊》、《大宗師》等。

《荀子》:

《荀子》一書為戰國末期趙人荀以其弟子框所著,西漢劉向整理的時候定位32篇,其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箱子親手所著的22篇,一類是荀子弟子所記錄荀子言行的5篇,一類是荀子記錄弟子言行的5篇。諸多篇章中前兩類是研究荀子思想的直接材料。

《韓非子》:

《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時,也為以後的封建專製製度提供了理論根據。值得一提的是,《韓非子》書中記載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等。這些生動的寓言故事,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憑著它們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給人們以智慧的啟迪,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楚辭》:

《楚辭》是漢代劉向把屈原、宋玉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莊忌、東方朔、王褒、劉向諸人的仿《離騷》的作品編輯成集而命名為《楚辭》,所以《楚辭》中不光有屈原的作品,也有其他人的一些同類型的文章。《楚辭》這部作品中運用了楚地的文學樣式和方言,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曆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文選》:

《文選》也叫《照明文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南朝梁蕭統編著。

《杜工部集》:

《杜工部集》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詩文集,現存詩1400餘首,文30餘篇。在世界文學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柳河東集》:

《柳河東集》是唐代柳宗元作品集。劉禹錫編。因作者為河東人而得名。原名《柳先生文集》,又稱《河東先生集》。這個集子收錄了柳宗元的全部詩文。其中的政論文字,如《封建論》等,表現了他進步的政治思想,說理透辟,論證縝密。他的寓言,將先秦諸子散文中的寓言片斷發展成完整的篇章,同時賦予豐富的社會內容,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強烈的現實性。

《六祖壇經》:

中國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

《傳習錄》: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此書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