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國學入門必讀書目
國學是我國固有的學術,另有“國故”、“國粹”、“中國學”等多種稱呼,國學伴隨著我國曆史而發端、成長、壯大,至今讓人孜孜以求,引以為傲。我們怎樣才能更好地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的精髓,讓國學走進“尋常百姓”家呢?很多國學大師,如胡適、梁啟超、魯迅、顧頡剛等人都曾列出過一些《實在的最低限度的國學必讀書目》,我們根據這些書目,抱著普及國學常識的目的,列出了一個適合大眾的國學必讀書目,簡介如下:
《四書》:
《四書》是公認的儒學經典,它原來並不是一本書,而是由《論語》、《孟子》這兩部書和《大學》、《中庸》兩篇文章合輯在一起的統稱,由南宋大儒朱熹彙輯刊刻,此後廣為流傳。
重點閱讀《論語》、《孟子》即可。
《易經》:
這是我國最古老而深邃的一部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實際上《易經》還是一本關於“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梁啟超希望學者將《係辭傳》、《文言傳》熟讀成誦。
《書經》:
《尚書》又稱《書》、《書經》,為一部多體裁文獻彙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尚書》記載的內容,上起堯、舜,下至春秋時期的秦穆公,包括了夏、商、周三代。《尚書》對中國古代曆史和政治思想的研究有重要作用。《尚書》是儒家重要經典四書五經中的一本。
《詩經》: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禮記》: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製、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人的問答,記述修身做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9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曆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方麵,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左傳》: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者稱《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於魯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西漢時稱之為《左氏春秋》,東漢以後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戰國策》: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遊說之辭的彙編,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史記》: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曆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曆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本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後漢書》:
《後漢書》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曆史學家範曄編撰,是一部記載東漢曆史的紀傳體史,“二十四史”之一。《後漢書》是繼《史記》、《漢書》之後又一部私人撰寫的重要史籍。本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訖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