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231,第二百三十一章黃河
因為是真實曆史架空,書中的觀點僅是代表我個人的觀點,不證明什麼,因為往後麵寫,更多的名人會卷進去,趙禎一朝,太多了,包括對儒學的認識,若不同意者,請原諒一下【本內容為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231章節文字內容】。求一下月票。
=================
“不明白,”王安石很老實的說。
“你能不能清楚的解釋一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按照數學公式,A+B=B+A,也就是二加一等於一加二。那麼和而不同也等於同而不和,但產生的結果卻是兩樣,一個是小人,一個是君子。
問題就來了。
王安石一時還沒有想到,答道:“不能。”
問通判趙俊,或者太平州其他的官吏,能馬上給出一個答案,但王安石想了一下,再次答道:“不能。”
懂皮毛的,一種答案,再懂一點的,能給出五種答案,再懂一點的,能給出十種答案,甚至二十種答案。試問能不能清楚的解釋?
這不是重點,下麵的才是重點。
鄭朗又說道:“故是君子,僅和而不同,故是小人,僅同而不和,僅和而不同者曰君子,僅同而不和者乃小人,如此循環下去,亦乃生生不息【本內容為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231章節文字內容】。故此句無準確之答案也。與此相仿佛亦有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等等。先前條件不同,答案不同,時間不同,答案也不同。人物不同,答案也不同。我剛才說一加一,現在再說它,時間不同,地點不同,故方才一加一非是現在一加一。因之不會相等,頂多相近,甚至有可能相反。”
有人還沒有明白過來,在繞呢,頭有些暈。
有人稍微明白過來,鄭朗所說的一加一,非是一加一,而是事物,方才同樣的事物,與現在同樣的事物。隻要時間地點等條件轉變,也必然轉變,時間誤差一點點,任何事物都會出現差異,或如戰場,機會瞬間即逝,一眨眼的功夫,一個抓住戰機。一個沒有抓住戰機,能導致幾千幾萬人的生死存亡。這是明顯的事例,不明顯的比如現在坐在這裏聊天,但細微差異肯定是有的。
“故易經雖雲六十四卦,三百餘小爻。循環相生,實乃每次大循環,皆有細微差異,其實道家與釋家也有類似的理論。這是客觀事實,誰都無法避免不了。但與道釋的消極相比,儒家更有作為,希望利用不同的情況,將有利的一麵留得更長一點。比如複這一卦。是從賁這一卦演變而來,時勢是什麼,僅外麵一個陽爻,裏麵五爻全陰全柔,最是凶險,所以小人勢長,君子此時應順應時勢。停止行動。可世上沒有絕對的停止,陰陽在不停的轉換當中,因此這一個陽爻漸漸向核心轉移,陰爻雖多,必然被排擠於外。再看一看六爻轉變。第一爻孤陽於外,五陰於內。最是凶險,於是易說,貞凶,如固守正道不知變,凶險。陽爻向內轉移到第二爻,此道陽道依是不足,於是蔑,貞凶。還是要變,否則凶險。到第三爻,陽爻剝於麵,侵向內,於是無咎,沒有大的過失。第四爻,侵於內,而內橫二陰,因此剝於床膚,凶。於第五爻,若宮女接近君王受寵,雖無大功,也沒有大過。最後漸剝於裏,向複卦演變(上五陰爻,下一陽爻),正道彰顯,君子可以摘碩大的果實,小人摘之反而剝去房頂。”
“也就是說根據不同的情況,要做出不同的反應變化調整?”
“正是,所以我說與時俱進。”
比如宋朝之初種種法製,當時製訂有積極意義的,迅速由亂入治,否則中原還是一片戰亂,可是幾十年大治下來,當時的製度,形成了嚴重的弊病,必須要根據情況做一些調整【本內容為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231章節文字內容】。
這是不用說了。
有這一條,就為包容調劑指明了方向,也就是核心所在。
但如何調整呢?
直而溫之,簡而無傲。
直也是公正,恰恰也是中庸的中。
溫是溫和,孔夫子也不反對勇,甚至將騎射當作六藝之兩藝,自己帶著寶劍到處跑,但總體來說,反對激進的做法,比如溫良恭謙讓木訥等等。不到萬不得己時,不能用猛藥,藥性越猛,傷害越大。
但到了逼急的時候,勇可以的,殺身取仁也可以的,可什麼為萬不得己?現在宋朝並沒有到萬不得己的時候。相反諸葛亮治蜀時,國家小,劉備大敗於東吳,那時候情況危急,才真正到了萬不得己之時。
宋徽宗敗家敗到那種樣子,也沒有到萬不得己的時候,隻要不來個海上之盟,關健時候對契丹人支持一下,契丹人不會那麼快逃的逃,投降的投降。即便最後滅國,宋朝也會有準備,有準備未必那麼快丟掉大半壁江山。
當真宋軍弱了嗎?
看一看大大小小的戰例,看看接下來對黨項人的表現!
因此以溫和為藥方,陣痛會少,傷害會小,成功的機率更大。
簡,簡練。越簡練越容易執行,越有效率,行政如此,律法如此,雖有多種詮釋的可能,但大方向在。相反,越瑣碎,越容易讓人鑽漏洞,甚至詮釋到最後,自相矛盾,走向岐途。
傲,驕傲,自以為是,皆不能有,要有一顆謙卑的心,如履薄冰,才不會犯錯誤,或者少犯錯誤。
直是標準是法,溫是輕重是分寸,簡是度,不傲是心。
這樣詮注出來的中庸,會成為宋朝最好的良方,甚至對後世起到指導作用。
不僅是治國,可以用在多方麵,比如換了不同的上司與下屬,就要有不同的策略,要保持公正之心。看不慣的溫言相勸,再勸不聽的,理智的回避,與世人眼裏難得糊塗的中庸似乎很相似,但因為有一個直字,性質截然不同。更具有積極向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