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文化篇(2)(3 / 3)

後來,人們把這種小蟲子叫做“蠶寶寶”。

那個學生聽得人了迷。我停頓了幾分鍾,他仿佛從夢中驚醒過來。我於是給他講了養蠶的一些知識。

在我們家鄉,“養蠶”叫做“看蠶”。我認為這種叫法似乎更確切些。因為,蠶從螞蟻一樣大長到抽絲結繭都要小心看護。孵化時,房間四周要糊紙,保持恒溫恒濕。小“蠶寶寶”吃的桑葉要切成煙絲一樣的細條。蠶一天到晚不停地在吃,所以,人們每天要喂十多次,晚上也要喂個四五次。蠶的一生要“眠”三次:“頭眠”、“二眠”和“大眠”。每次間隔大約10天。我的家鄉是太湖平原,所以,“蠶寶寶”結繭時不能按它的要求把它送到山上去。鄉親們很聰明,他們在農閑時把稻草弄淨,扒去稻葉,然後捆紮成直徑10公分的草把,再用鍘刀斬頭去尾。“蠶寶寶”“大眠”時,他們用葦簾子在長凳上搭出一個平展的層麵。然後在稻草把結紮的地方兩隻手向相反的方向上一擰,草把成了一個“X”的東西。它們可以立在葦簾做成的平麵上。這樣,一個個“山頭”做成了。“大眠”時的“蠶寶寶”個個晶瑩剔透,它們爬上人們為它們做的“山”去作繭。我特別喜歡聽蠶寶寶作繭時發出的春雨般淅淅瀝瀝的聲音。在這樣的聲響中,一個人能更深切地體會到“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無私奉獻精神。

這樣的過程每年有三次,這就是:春蠶、夏蠶和秋蠶。農民們的辛勞不言而喻。

“蠶寶寶”真是渾身是寶。它吐出的絲織的綢是上等衣料,價格昂貴。在家鄉,有些人不是存黃金,他們把生絲放起來,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賣掉。一板絲可頂窮人的“糠菜半年糧”。蠶的糞便——蠶沙,不但可以做肥料,還可以入藥,曬幹洗淨的蠶沙放在枕心裏,那是世界上最好的枕頭。它有清熱祛火的功能。我上大學時,母親為我精心製作了一個蠶沙枕頭。

蠶就是得病而死,成為“僵蠶”,那也是一種名貴的中藥。蠶繭繅完絲就出來一個紅得透亮的“蠶蛹”。在豐年,人們把蠶蛹埋在桑樹的根部作肥料(這也許是人對蠶的尊敬,不忍心吃它),或者用來喂豬。其實,蠶蛹是一種上等的營養品。我小時侯吃過油炸的蠶蛹,其味道之鮮美真叫人回味無窮。三年自然災害時,蠶蛹不知救了多少人的命。

不知不覺中,我已經講了快兩個小時。夜幕降臨,中學生起身向我告辭。他對我給他講了這樣有趣的故事一再表示感謝。

一夕談

我可能因為職業的特點很喜歡和畫家和藝術家聊天,從交談和閑聊中,自己能受到藝術上的熏陶,學到很多知識。我向老朋友陳康渭表示了要和翁先生聊聊的願望。一天晚上,他開車帶我去了翁先生家。

翁先生的家在幽靜的郊區。他的房子雖然不大,但一進門就有一種置身於博物館的感覺。起居室、臥室,甚至走廊上都是他的作品,所以在裏麵走動一定要側身低頭。否則不知會碰到哪件作品,這裏的每件作品都是他心血的結晶。

無論什麼東西,海邊拾來的枯枝朽木,沙灘上撿到的貝殼和卵石,到了翁先生的手裏,它們就成了藝術品。他說,生活中本來就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我也聯想起一位大師說過的話:我不是創造美,而是發現美。我記得一次使館去海邊玩,我也撿了一個樹枝,用它做了一個非人非獸的藝術品。這麼說,我還當過一回藝術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