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輸了有蕩寇將軍周慎背黑鍋,董卓不怕,皇甫嵩也不怕。
出乎意料的,董卓與皇甫嵩不約而同地望了一眼對方,當他們發現對方似乎也在觀察自己時,一愣之後不禁有種惺惺相惜。
果不其然,主帥張溫在經過了好一陣的猶豫後,最終還是決定主動出擊。因為天子命令他盡快擊退羌兵,至於這個“盡快”究竟是多久,一個月?兩個月?張溫不敢去揣測,但若是能夠在數日內得到一場大勝,相信這必然能夠符合天子的期待。
董卓與皇甫嵩默契地沒有開口。事已至此,他們還有什麼好說的?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緊接著的主動出擊中至少幹出一些成績來,免得到時候被惱羞成怒的蕩寇將軍周慎當做替罪羊。
“張帥,不可出擊啊!”
不得不說孫堅沒有像董卓與皇甫嵩那樣的城府,他的想法較為簡單,正如皇甫嵩之前所說的,他也不覺得眼下是主動出擊的最佳時機。
但很遺憾的是,盡管孫堅是由張溫所推薦的,但是後者最終還是沒有聽取他的建議。
三日後,車騎將軍張溫動員全軍,對韓遂麾下的羌兵正式展開征討,兩股勢力在美陽縣境內展開了殊死搏鬥。
期間,皇甫嵩主動請纓領兵前往王塚陵園守衛。對於這種明顯表示不合作的態度,張溫無可奈何、周慎怒氣填膺,但問題是,他們無法提出反對的意見,畢竟王塚陵園事關重大,倘若有個萬一,他張溫與周慎就算死上萬次也於事無補。
“那個混賬!”
在得知了皇甫嵩的舉措後,董卓咬牙切齒,暗恨自己終歸不如皇甫嵩機敏,竟然忽略了還有這麼一條明哲保身的妙計。不難猜測,隻要皇甫嵩好好守住王塚陵園,就算張溫與周慎在主戰場大敗而歸,天子也不會責難他。相反,天子或許還會意外皇甫嵩竟能在主師戰敗的情況下守住了陵園而對皇甫嵩既往不咎,恢複他的職位。
一想到這裏,董卓更加更氣,背地裏大罵皇甫嵩:“投機取巧、旁門左道!”
看著董卓那酸溜溜的模樣,張煌心中也是好笑:明顯是你不如皇甫嵩的反應快,怪誰?
不過話說回來,董卓也有他自己的辦法,那就是婉言回絕張溫請他獨自領兵的任命,主動希望擔任一名參軍事。
借口很簡單,他麾下的部隊隴西軍未到戰場,再者大戰將近,若是他擔任一軍的上將或會因為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而產生不利因素。
這種名正言順的借口,張溫絲毫拿他沒有辦法。
於是乎,張溫最器重的兩員大將,皇甫嵩與董卓,分別前後在這場征戰中名正言順地開始“劃水”,得知此事後,蕩寇將軍周慎更加嫉恨。
好在張溫身邊還有一員虎將孫堅,雖然同樣作為參軍事,雖然同樣也不支持蕩寇將軍主動出擊的計劃,但孫堅還是出於對張溫的知遇之恩,盡心盡力地輔助他。
孫堅的實力張溫是清楚的,畢竟孫堅不但協助過揚州刺史臧旻擊垮會稽反軍,在“黃禍”中擔任朱儁軍中軍司馬時亦大有作為,因此,他推薦孫堅擔任周慎的副職。畢竟張溫本人不怎麼擅於軍事,名義上他雖是主帥,但一切準備工作都是周慎在安排進行。
但問題是,蕩寇將軍周慎也不知是從哪裏得知孫堅亦不主張主動出擊,因此對他的態度也是十分冷淡。
周慎與韓遂的交鋒,其實就是胡刀戎騎與大漢騎軍的交鋒。前者的戰略方針很明確,就是依靠騎兵的騷擾、協助步兵打下一個個關鍵的駐點,也就是兵法中所說的爭奪“爭地”的戰爭,目的是為了日後的大戰創造有利的地利條件。
不可否認這是一個大漢將領們普遍使用的方案,但問題是,周慎憑什麼認為大漢騎兵能在與胡刀戎騎的比拚中獲得優勢?要知道北軍中最擅此類戰術的越騎營、長水營都被張煌打殘了,雖然三河騎兵也算是名聲赫赫,但是對上韓遂麾下胡騎兵與羌騎兵的混合隊伍,說實話皇甫嵩、董卓、孫堅以及張煌都不看好,誰叫如今的大漢騎兵普遍遜色羌、胡、烏桓、鮮卑等外族的騎兵。
果不其然,韓遂麾下士氣如虹、兵鋒正盛的羌、胡兩族騎兵展現出遭遇戰方麵的恐怖實力,周慎非但沒有從韓遂手中順利奪回關鍵的山、穀、澗、壁等險要地勢,更是損失了七八千有餘的騎兵。
惱羞成怒的周慎豈會輕易向皇甫嵩、董卓等小輩承認自己的失敗,在消停了幾日後再次出擊。
因為他得知韓遂有一支運糧的軍隊從西涼來到美陽,因此想要截住這批糧食。
但遺憾的是,那竟是韓遂的詭計,他看穿了周慎迫切想要取得勝利的意圖,因此故意叫運糧的隊伍暴露在周慎麾下軍隊的斥候眼中,目的就是想要以這批軍糧為誘餌,釣周慎這條大魚。
在韓遂的重重埋伏下,蕩寇將軍周慎大敗而退,三萬軍隊竟險些全軍覆沒,隻剩下寥寥數百人僥幸跟著他逃回美陽縣城。
這場酣暢淋漓的大敗傳到朝中,一直鼓噪著對張溫施壓,要求張溫盡快殺退羌兵、擒殺韓遂的朝中大佬們頓時鴉雀無聲,天子劉宏更是麵如土色。
次日,政治立場中立的執金吾袁滂臨危受命,匹馬前往美陽,取代周慎擔任主帥張溫的副職。
對此,皇甫嵩、董卓以及張煌均表示喜聞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