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瀛公園是太原曆史上遺留下來的唯一一處公共園林綠地,文化內涵深厚,文物古跡眾多。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人們對物質文化生活要求的逐步提高,2004年,政府決定對公園進行一次大規模的綜合改造。改造後的公園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麵貌煥然一新。為了更好地挖掘文瀛湖的文化底蘊,打造曆史文化名園,公園決定在恢複文瀛湖史載景點的同時,增設一些反映明清文瀛湖兩岸繁榮景象的景致和雕塑。臨風塘景區就是改造後,新增的景點之一。
臨風塘景區
臨風塘在萬字樓的東南麵,在公園改造過程中,配合萬字樓的曆史背景和文化氛圍,新開辟的一條人工溪塘。塘上橫跨著一座青石小橋,橋的兩側都鐫刻有“臨風”二字,故該橋名為臨風橋。溪塘四周鮮花開放,綠樹成蔭,其間隨意安放著一些太湖石。在玲瓏別致的涼亭下,是清香四溢的荷花池。池中的荷葉綠意濃濃,荷花競相開放,花間葉下的魚兒自由自在地遊來遊去。一陣微風吹過,花葉搖曳,清香撲鼻。
臨風塘景區建設完工不久,領導安排我為景區內的小橋起個名字。說來慚愧,此時才深感“書到用時方恨少”,苦思彌想後都不滿意,於是向老領導劉正慧求助。經過一番推敲、探討,在博施、凝智、睿藻、葳昚、集賢、文萃、明倫、瑰穎、臨風等眾多的“候選者”中,根據600年文瀛文化和“文峰臨風,倒映文瀛”的古語,最後篩定“臨風”為小橋命名,皆大歡喜。這就是“臨風橋”名稱的來曆。
現在,改造後的卍字樓和臨風塘景區以及稍北的瀑布、小溪流相呼應,成為文瀛公園又一處精品景區,令遊人流連忘返,駐足欣賞。
親水平台景點
親水平台是在2004年公園改建後,於文瀛湖西北岸新開辟的又一個景點。這個景點是用天然大理石鋪設的,逐級下沉至水平麵的一個大平台,四周以鑲鐵鏈的大理石柱圍護。遊人順著台階而下,就能到達這個大平台。在平台上,人們可以觀魚、戲水,還可以親近文瀛湖、親近大自然。因此,這個景點被命名為“親水平台”,是讓人們與大自然的親近,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鎮海銅牛”雕塑
文瀛湖最早是太原城護城河的一部分。明朝洪武年間,擴建後的太原城將海子邊攬入城中,當時是東南半城雨水彙集的低窪濕地,漸漸形成的兩片積水,由於地勢低窪,每逢雨季,常有水患發生,殃及周邊百姓。後幾經治理,消除了水患,並於清朝末年在文瀛湖北岸設立鎮海銅牛雕塑一座,以保一方平安。隨著時間的流逝,鎮海銅牛雕塑也在戰亂中毀滅了。
2004年,公園改造後,為了傳承曆史,決定在原址恢複重建鎮海銅牛雕塑。鎮海銅牛體長1.85米,高1.45米,是仿頤和園鎮海銅牛,用墨銅鑄造的。雕塑頭東尾西,昂首而臥,把老牛憨厚、老實、任勞任怨、忠於職守的特點完美地表現了出來。
玻璃鋼仿銅婚慶人物雕塑
安設在晉瀛樓前的廣場上。作品表現的是太原曆來的婚嫁民俗場景。這組雕塑從民間文化生活的一個側麵,烘托出百姓家庭婚嫁的熱鬧場麵。
雕塑由五人組成:父母端坐在廳堂內的屏風前,手拿紅包,滿麵笑容,和藹可親地注視著一對新人;新郎披紅戴花,雙手牽著繡球繩幸福地偷看新娘;新娘頭蒙蓋頭,雙手緊拉繡球繩嬌羞地慢步跟來;司儀在旁邊興奮地主持著。遊人至此,則為這場婚慶平添了一種喜慶的氛圍。塑像站人高1.7米,坐人高1.45米。
玻璃鋼仿銅清代人物“對弈”
曆史上的海子邊就是一個人文薈萃、繁華熱鬧的場所,百姓多到這裏來休閑、娛樂,喜歡在這裏對弈的人也很多。新建的這組雕塑從另一個側麵體現出公園休閑、娛樂的功能。雕塑表現的是:一位老者坐在棋桌前,雙目緊盯棋盤,托腮沉思,正在尋找製勝的妙計。而他對麵的位子卻是空的,有意邀請有興趣的遊人對弈,以增加遊園的樂趣。這組雕塑安置在公園東北區,雕塑人物坐高1.45米。
玻璃鋼仿銅清代人物“晉劇票友”
晉劇又稱中路梆子,是山西最具特色的地方戲曲,二胡、笙和小鑼是這一戲種的代表樂器。雕塑中拉二胡的老藝術家端坐椅中,微閉雙目,腦袋隨著拉二胡的節奏左右晃動著,陶醉在所熱愛的戲曲藝術中;一旁吹笙的青年,鼓起兩腮,和著老者的旋律賣力地吹奏著;雕塑的設計者又把小鑼的演奏權留著,讓饒有興致的遊人親自加入到演奏隊伍中,分享演奏藝術的喜悅和快樂。構成一幅歡樂的演奏場景。這組雕塑被安置在公園東北區,站像高1.7米,坐像高1.4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