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孕產婦保健常識(10)(2 / 3)

發揮社會支持係統的作用,讓產婦有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環境,並保證足夠的營養和睡眠,對產婦分娩所承擔的痛苦應給予必要的關懷和補償。

對抑鬱症狀嚴重且持續時間長的產婦,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藥物治療。

什麼是產後尿瀦留

因暫時性排尿功能障礙,使部分或全部尿液不能從膀胱排出,這種現象被稱為尿瀦留。

妊娠晚期,孕婦體內瀦留了大量水分。分娩後,這些水分一部分由汗腺從皮膚排出,一部分經腎髒從尿道排出。所以,在分娩後產婦一是多汗,二是多尿,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一般來講,產婦在產後4小時~6小時就會自動解小便,如產後8小時仍不能排尿(無尿除外)則為產後尿瀦留,特別是初產婦更容易發生排尿困難,多與下列因素有關:

1.產程延長

由於產程延長,膀胱因長時間受胎兒壓迫而充血、水腫,甚至黏膜下出血,所以,影響了膀胱肌肉的收縮,使膀胱功能失調而導致排尿困難。

2.產後腹壁鬆弛

分娩以後腹壁變得鬆弛,盆腔空間增大,膀胱的容量也增大,膀胱對內壓不敏感,當尿液過多時,膀胱張力更下降,感受性更低,沒有尿意。

3.會陰部損傷

由於會陰部損傷、疼痛,可使尿道括約肌痙攣,因而排尿困難。

4.習慣變異

產後要平臥或在床上小便,有的產婦很不習慣,因而精神緊張,也可造成排尿困難。

以上這些原因使得尿液積存,膀胱越脹越大。膀胱肌肉像膠皮管、橡皮筋一樣,過度伸拉時間一長,彈性就減弱,更排不出尿來,如此惡性循環就會引起不同程度的尿瀦留。

產後尿瀦留的防治

產後發生尿瀦留,脹大的膀胱妨礙子宮收縮,可引起產後出血,也會導致泌尿係統感染。因此,必須積極采取措施,盡量設法讓產婦自己排尿。

產後4小時應排尿一次,不要等到有尿意才排尿。產婦不習慣臥床排尿時,可坐起或下床小便。以後每隔4~5個小時排尿一次,定時排尿反射可刺激膀胱肌肉收縮。

產後24小時可適當下床活動,並逐日增加活動時間和活動範圍,進行抬腿運動、仰臥起坐運動,以鍛煉腹肌,預防尿瀦留。

下腹部用熱水袋熱敷,或用溫水熏洗外陰和尿道口周圍,也可用滴水聲誘導排尿。

為促進膀胱肌肉收縮,可用針刺關元、氣海、三陰交等穴位。

肌肉注射新斯的明0.5毫克或加蘭他敏2.5毫克,促使膀胱括約肌收縮。中藥蟬衣9克,煎湯一大碗,頓服,也有利尿作用。

如果以上方法都沒有效果,就應導尿。膀胱高度膨脹者,導尿時應使尿液分次排出,防止膀胱內壓突然降低,引起休克或者黏膜血管的破裂出血。在留置導尿管期間應多飲水,使尿量增加,以減少尿路感染。每天衝洗會陰兩次,保持外陰清潔。

產後尿失禁的處理

分娩過程中,胎兒通過產道時壓迫盆底組織和韌帶,造成損傷,致使盆底肌肉韌帶鬆弛,膀胱和尿道括約肌功能不良,不能承受腹部的壓力而造成張力性尿失禁。

發生尿失禁的症狀表現為:每天排尿8次以上,但總排尿不淨;夜尿頻繁:忍尿有困難;做一些動作時會身不由己地有尿液流出,如咳嗽、打噴嚏時。

出現尿失禁不必害怕,不要經常下蹲,盡量避免重體力勞動,不要提重物,以免增加腹壓。積極治療咳嗽,多吃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暢,減少腹壓。每天進行盆底肌肉功能鍛煉,有節奏地收縮肛門和陰道,每次5分鍾,每天2~3次,一個月後會有明顯的效果。

做保健操能使盆底肌肉及鬆弛的腹壁恢複張力,促進機體複原,增強其收縮能力,並可提高膀胱的舒縮功能,減少尿瀦留,利於排尿,從而改善尿失禁症狀。

1.盆底肌運動

仰臥在床上,屈膝,雙腳微開約7厘米一8厘米,收緊肛門、會陰及尿道5秒鍾,然後放鬆,心裏默數5下再重做。每次做10次左右。初練者收緊2—3秒鍾即可,慢慢增至5秒鍾。

有規律地抬高臀部離開床麵,然後放下。每次做10次左右。

2.腹肌運動

仰臥屈膝,雙手放在大腿上,深深吸一口氣,呼出時收縮腹部肌肉,將頭及肩提起,維持5秒後放鬆。

仰臥,雙臂放在身體兩側,舉起一腿與軀幹垂直,然後慢慢放下,再舉另一隻腿做同樣動作,再放下,如此輪流交換舉腿5次,每天鍛煉l~2回。

仰臥,雙腿放平,雙手托枕部,利用腹肌收縮力量使身體慢慢坐起來,反複做多次。

產後便秘的防治

產後飲食中缺少纖維素;產後長時間臥床,導致胃腸蠕動減慢;會陰傷口疼痛,致使產婦不敢做排便動作;產褥期出汗較多,加之產後腹壓消失,這些情況都可能造成產後便秘。

產後便秘是可以預防的,其方法如下:

適當活動,不能長時間臥床。產後頭兩天,產婦應勤翻身,吃飯時應坐起來。健康、順產的產婦在產後第二天即可開始下床活動,逐日增加起床時間,擴大活動範圍。

在床上做產後體操,進行縮肛運動,鍛煉骨盆底部肌肉,促使肛門部位血液回流。方法是:做忍大便的動作,將肛門向上提,然後放鬆。早晚各做一次,每次10—30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