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瓷器中還出現了一些鏤雕作品,比如用雕刻、貼塑來裝飾瓷器,使它顯得非常豐滿,這也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我有一個萬曆青花小碗,早年在廈門買的。碗非常小,整體鏤雕,上麵刻著非常細小的五個字:"永享太平春。"可見當時社會非常富足,至少對這個碗的使用者而言,非常舒服,要不然也不能寫上"永享太平春",說明他已經享了,還想再享。這個小碗做得非常精致,讓看到的每個人都非常震驚。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95_7.jpg]
過去的書上都記載晚明時期社會黑暗,民不聊生。實際這種社會的黑暗麵隻是一部分,並非全部。黃花梨、紫檀家具都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正因為晚明社會的經濟和文化都有富足的一麵,才會誕生出如此燦爛的文明。
過我眼即我有
我20多歲的時候在出版社上班,每天清晨騎自行車從西郊一直騎到東城,下了班又從東城騎回去。每天路過阜成門,那兒支著一個帆布棚子,有一個老頭兒在那兒賣麵茶。老頭兒的攤上有一溜兒青花大碗,圖案都不太一樣。我為了看碗,就經常在那兒喝麵茶,時間長了就想買他的碗。老頭兒說:"這是我家的傳家寶,不會賣,但你可以看。"麵茶碗裏裝著油麵,挺大,我抱不起來,也不能看底,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的,隻能看到風格不一,其中一溜兒都是一個朝代的,看著很漂亮,有一個單個兒的畫得特別滿,顯得比較粗糙。
我當時還年輕,不能正確判斷,就認為那一溜碗都特別值錢,因為特別新,特漂亮。後來有一次機會,那溜碗有一個用空了,我趕緊翻過來看,上寫"大清光緒年製",那時我才開始對光緒瓷器有比較清晰的印象。而那個單個兒的碗永遠盛得滿滿的,老頭兒不讓我翻著看,我就看不到。後來我終於看到這個碗的底了,寫著"大明萬曆年製"。我這才知道,敢情這個很粗糙、畫得亂七八糟的碗,年代要比那溜漂亮的早得多。
但是我一直也沒買下這個碗,每次跟老頭兒談,老頭兒說:"這是我的飯碗,不能賣給你,賣了碗,我怎麼賣麵茶?你不是天天來我這兒喝麵茶,就是為了看碗嗎?"
剛開始收藏的人,都有一種急切的心態,總想趕緊把東西買回來。我最早收藏也是這種心態。後來時間長了,我逐漸能壓抑住了。再後來我就自我解嘲,有一種說法叫"過我眼即我有",就是我看過了等於我有過了。當然,這是一種很自嘲的說法,過我眼即我有,那故宮的東西都過我眼了,對不對?所謂"即我有",我覺得就是擁有知識了。收藏當中,很多東西不是你必須擁有的,因為你沒有可能擁有,終身沒有這個機會。先不說你有沒有錢,隻說很多東西跟你擦肩而過,有的幹脆你就沒見過麵,這很正常。我覺得,不一定非得擁有一件東西才是快樂,擁有知識依然是一種快樂。
克拉克瓷
16至17世紀時,西方人,主要是歐洲人,盯上了中國的瓷器,大量船隻到中國來購買、走私。17世紀初,荷蘭人截獲了一艘葡萄牙商船,這艘船有名字,克拉克號。荷蘭人把船截獲以後,發現船上都是中國瓷器,這些瓷器風格一致,都是帶開光的,是當時中國專門定製的外銷瓷。這種風格的瓷器被西方人認為是"克拉克風格"。其實跟克拉克一點關係都沒有,隻不過用那艘船裝了我們的瓷器。嚴格意義上說,克拉克風格,應該是中國晚明時期典型外銷瓷的風格。到今天,這種瓷器依然被西方人稱之為"克拉克瓷"。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95_8.jpg]
開光,這種裝飾手法宋元就有,萬曆時期開始流行。所謂"開光",是指在無主題的圖案中,用輪廓線開出一個框,框內畫上主題圖案。這種裝飾方法最大的好處是能夠突出主題。開光不僅使用在瓷器裝飾中,中國其他工藝品也在使用。西方人非常喜歡這種開光的克拉克瓷器。因此,當時這種瓷器的生產,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種來樣加工。西方人把樣子提供給我們,我們給他們製作,最後運到西方去賣。
明代瓷器的第二次高峰
嘉、隆、萬三朝的青花瓷器,主要還是景德鎮的產品。民窯的質量參差不齊,有特別好的,也有很粗糙的。過去認為萬曆朝的瓷器一定粗糙,其實不然,它隻是分類非常明顯,好的特別好,粗的特別粗。明晚期大量瓷器出口歐洲,由此可見我國的生產能力。
萬曆時期興起全國收藏熱,導致當時的瓷器後世多有模仿。光緒朝很多瓷器就是模仿萬曆,因為日本人特別喜歡萬曆風格的瓷器。晚明時期的瓷器備受日本人推崇是有原因的。當時我國跟日本的交流非常多,日本很多人跑到中國來學習。有個日本人叫吳良大甫,他來學中國瓷器,學成後回到日本去燒,創造一種"祥瑞手"瓷器,與萬曆瓷器風格非常一致。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95_9.jpg]
明朝瓷器的第一次高峰是永宣時期,第二次高峰就是嘉萬時期。瓷器的豐富不僅體現在數量上,還有品種。晚明瓷器千變萬化的造型、醒目的藍色、貼近生活的裝飾,讓人非常喜愛。萬曆一朝,官窯、民窯的青花瓷器不計其數,燒造量非常大,持續了四十多年。萬曆時期的國家官銀消耗中,大量用於瓷器燒造。萬曆時期有個人叫王世懋,在《二酉委譚》中記載當時的景德鎮是"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寢。戲呼之曰"四時雷電鎮""。他說景德鎮燒窯天天跟打雷打閃似的。
晚明時期,16-17世紀,國際海洋貿易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歐洲各國都在成立各種海上運輸公司,搶占市場。當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外貿易的開展和瓷器生產的花樣翻新。資本主義萌芽大大刺激了中國瓷器的生產,尤其是青花瓷器。中國當時最重要的商品就是絲綢、瓷器。商業瓷器的生產又刺激了市場活力,這一點表現在青花瓷上,就是既適應國內市場,又適應國外市場。明晚期青花極為充分顯現出商品的特性,這個特性超過了最早的藝術特性。永宣瓷器是藝術特性明確,而嘉萬瓷器是商品特性明確,這就是晚明瓷器的魅力。
萬曆朝已經是明代的尾聲了,但仍有天啟和崇禎斷後,明朝最後的兩個朝代。滿清入關以後,瓷器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順治朝銜接明朝,又為後來輝煌的康熙青花打下基礎。明末清初這個時期不足半個世紀,在中國陶瓷史上稱之為"過渡期"。
下一講從"過渡期"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