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我曾經見過宣德龍紋大缸。當時一個朋友告訴我,北京有一大戶人家,"文革"查抄退賠,拿回很多好東西,其中有宣德的大缸,讓我去看,喜歡還可以買。這種機會非常難得,我就跟他去了。我印象非常深,一進他家門,剛拐過彎兒,就看見院裏有一個玻璃房,裏麵種著芭蕉樹,非常雅的人家。今天都很難在家裏養芭蕉,那可是二十多年前北京的冬天啊!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93_8.jpg]
我進去看了很多東西以後,就問:"您那大缸呢?"他說:"床底下呢。"我問:"怎麼在床底下?"他說:"摔了!""怎麼摔了?""哎呀,那倆倒黴的三輪車工給摔的!"兩個三輪車工把缸運到他們家門口的時候,由於是冬天,很冷,戴著棉手套拿不了這缸,缸特別大,很重,得倆人抬。宣德時期的缸是直沿,沿上沒有很容易抓的邊。兩個人把手套一摘,空手就抓這個缸,往他們家裏拎。經過院子的時候,手就開始出汗,因為瓷器在冬季裏是冰涼的,手是熱的,所以手立刻就出水,抓不住了,一下就掉地上摔碎了。我說:"好不容易來了,碎了也拖出來看看吧。"就從床底下拿出來了。摔得倒不是粉身碎骨,有大概十來塊,能拚起來。那時候我對瓷器的認知是一定要完整,這種殘的就不願意買了。然後我就問:"您這還怎麼賣啊?"他說:"幾百塊錢,我不想賣,窩心;一千塊錢,你也不給。"我心裏也是這麼想的:碎了憑什麼給一千塊錢啊?然後就沒買,這件事就過去了。
這麼多年了,我也不知道這個缸後來怎樣了。今天看來,就是再打碎點兒,一塊也能賣幾千塊錢。也就是說,把這缸買回來,打成碎塊賣也賣很多錢,粘起來就更值錢了。很多文物在曆史上受過這樣那樣的傷害,但它保留的文化符號不會丟失。當時我也沒想開,也是讓他那句話把我限製了,所以一失足成千古恨。從文物的保護角度上講,拿文物得非常小心,拿之前要考慮周圍的環境。想想這大龍缸,六百多年了,曆經磨難,查抄以後退賠,到家門口給摔了,非常可惜。
永宣青花的區別
"永宣不分"是一句老話,經過這些年國內外那麼多專家的研究,大致能作出區分。大概有以下幾點:一、永樂時期的款少,宣德時期的款多。二、永樂時期瓷器的釉麵瑩潤,宣德時期瓷器的釉麵就出現橘皮。橘皮是指瓷器表麵像橘子一樣,有點兒皺。三、永樂瓷器體輕,宣德瓷器體重。四、永樂青花的暈散不如宣德,顯得更清秀一點兒。大概是這麼幾條,我們隻需要做一個淺顯的了解。
永樂青花"一束蓮"盤
我在20多歲的時候,特別喜歡聽人家講課。現在聽到講課的機會很多,那時候就得問哪兒有這種課。當時北京文物商店有專業人員的輔導課,工作人員就去聽。有一個負責收購的業務員,一次聽課的時候不是太專心,但他很聰明,進去待了一會兒,就聽見兩句話:"宣德瓷器的胎底是細砂底,摸著跟小孩兒屁股似的,滑溜;青花由於有蘇泥勃青,深入胎骨,你一摸,凸凹不平。"
隔了一段時間,他正好到山西出差,在一個集市上碰見一個老鄉。老鄉麵前一摞青花盤子,都一模一樣。他拿起來摸了摸青花,凸凹不平;一摸底,也跟小孩兒屁股似的,都對。但怎麼有一摞呢?他心裏也不是太有譜。他就問:"盤子多少錢一個?"老鄉說:"80一個。"80塊錢今天很便宜,當時很貴,相當於一個人兩個月的工資。他就在那兒轉幺子,著急,下不了這個決心。最後想來想去,咬牙買了一個,沒敢多買,也買不起。今天從山西到北京,當天就回來了;那時候還得隔著差不多一個禮拜才到家。回來以後把所有專家都請來一看,大家都說:"這是永樂的盤子。"他急了:"人家那兒還有一摞呢!"趕緊又折回去了,結果再也找不著那個老鄉了。
他買的盤子是永宣時期最為常見的青花盤子,畫的"一束蓮"。蓮花、蓮蓬,配以茨菰、紅蓼、香蒲等水生植物,用絲帶紮在一起,叫"一束蓮"。為什麼當時燒造很多這樣的盤子呢?因為永樂皇帝認為,為官一定要清廉,這個規矩也是朱元璋定下來的,所以當時燒造這種盤子暗含"清廉"的意思。青花,蓮花,是利用了諧音。這幾種植物各有含義。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茨菰,是一種水生植物,可以吃。它的葉形很鋒利,但不傷手,花雖不耀眼,卻默默開放,古人寓意它品行端正。紅蓼,蓼花有刺激性,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目臥則攻之以蓼",就是太困倦時拿蓼花一辣眼睛,眼淚下來了,就不困了。臥薪嚐膽的"薪",說的就是蓼。蓼寓意君子不忘其本。香蒲,嫩的時候可以吃,今天菜市場有時還賣可以吃的蒲草;如果老了,可以用來編席,寓意君子的生活儉樸。這個"清廉"的款式對後世影響極大,明清兩代都提倡這種式樣的青花盤子。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93_9.jpg]
這個買盤子的人,當時是給公家收購。他得到什麼經驗呢?就是他注重了聽來的細節,強化印象,並能夠靈活應用,敢作敢為,把這個重要的東西買回來了。可惜沒都買回來,買了一個,立功也是三等功。
空白期青花
永宣瓷器是明早期的最重要的一個章節,它緊跟後麵的就是空白期。曆史上把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一共28年稱之為瓷器的黑暗期。這三朝沒有落款的官窯。官窯製度,在永宣時期剛剛建立起來的,為什麼到這時期就沒了呢?我們了解一下曆史就會明白了。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93_10.jpg]
正統皇帝是9歲登基,宦官王振是他的啟蒙老師,並控製朝廷。朱元璋當時有祖訓"宦官不得識字",因為他就怕宦官幹政,但是到了永樂這就吹了。永樂因為他登基的時候受到了很多宦官的好處,所以他對宦官是網開一麵。永樂的這個對宦官網開一麵就遺禍於正統。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93_11.jpg]
我們都知道明朝這段時間有一個大的事"土木堡之變",宦官王振慫恿正統皇帝禦駕親征,那後果大家都知道了,皇上被俘。當時皇上隻有23歲,讓我們今天來說,多少也有點少不更事,以為打仗哪兒那麼容易。你看著你的先人能禦駕親征你就親征,到那兒沒弄清北在哪兒呢,就讓人給抓著了。
三個禮拜以後,他弟弟就登基,這就是景泰。景泰最有名的就是景泰藍,我們將來也會講到。景泰皇帝當上皇帝的第二年,這正統就給放回來了。當時瓦剌軍說,這是一人質,沒想到咱這皇帝又起來,這人質不大起作用,就給放回來了。放回來就在紫禁城裏南宮,他一住就是7年。
當景泰皇帝病重的時候,又發生一件大事,就是所謂的"奪門之變"。正統皇帝翻身又起,把這個在病中的景泰皇帝就給捂了,然後自個兒又登了基。
所以,這28年等於是三朝兩帝,是一個非常混亂的時期。這一時期基本沒有官窯瓷器,包括青花瓷,所以中國陶瓷史稱這段時期是"黑暗期",也叫空白期。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93_12.jpg]
那麼,這三朝是不是就不燒瓷器了呢?民窯依然在燒造,上接宣德,下接成化。從民窯瓷器上,我們還能看出這28年的演進。
永宣時期是青花的盛世,空白期青花急劇衰退。空白期之後,青花又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是什麼變化呢?我們下一講從成化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