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影響
永樂瓷器中有很多特點與鄭和下西洋有關。我們都知道鄭和七下西洋,有的史書上也說八下西洋,不管他下了幾次,反正他去了西洋。鄭和跟我同姓,原名叫馬三保,人稱"三保太監"。他是雲南人,被永樂賜姓"鄭"。鄭和從永樂三年起就開始下西洋,最後一次已經到了宣德時期,到達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很多史學家認為,永樂皇帝讓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尋找建文皇帝。因為永樂皇帝這件事辦得不光彩,攻進南京城的時候,建文皇帝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所以他一定要找到建文皇帝的下落,畢竟說白了那是真皇帝,要回來的話也不太好看。此外,下西洋還有部分經濟目的。再有就是炫耀,大明朝國力強盛,一定要炫耀。今天的閱兵式都是炫耀,國力強盛時才能搞閱兵。
炫耀是農耕文明的一個局限,農耕民族就願意炫耀。我國是一個典型的農耕文明的國家,今天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願意炫耀的特征。過去家裏買一輛新車,買一台新電視,都願意跟人顯擺。《明史·鄭和傳》上記載得很清楚,當時鄭和的寶船非常大。為什麼叫寶船?因為押送了很多寶貝。寶船長44丈,闊18丈,相當於長約132米,寬約54米,是非常大的船。據說排水量可以達到一萬多噸,主船上有九根桅杆。鄭和一次下西洋,出行有27000多人,出去就可以打仗。後來有的書上寫得非常誇張,說那船肚子裏可以擱進四個太和殿。
鄭和返程的時候,帶回大量下西洋沿途看到的各種文化。這時,就可能把大批波斯紋樣帶入宮廷,用它來做樣子,燒造瓷器。永樂時期,明朝與中東波斯的貿易,可能是導致永樂瓷器波斯器型、紋樣眾多的一個原因。比如扁壺、花澆,一看就不是中國人常用的東西,而是受波斯文化的影響。
蘇麻離青
鄭和下西洋給瓷器帶來的第二個影響,就是蘇麻離青,也叫蘇泥勃青。聽個詞,不懂的人會覺得不知所雲。其實蘇麻離青是燒瓷器的時候往上畫的染料,通俗地說就是一種染色劑,相當於你染布的染色劑。蘇麻離青燒出的特征是藍中發黑,有錫光斑。這一點非常專業,它是高鐵低錳,因為鐵含量過高,所以呈現錫光斑,過去這在鑒定中是絕對特征,隻要有這個就是真的。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93_4.jpg]
典型蘇麻離青產生的藝術效果,濃重、暈散,古人就把這種暈散賦予了美學的特征,認為非常美,所以蘇麻離青一下就成名了。蘇麻離青燒成後,釉麵會坑坑窪窪的。它本身是一種燒造的缺陷,但被文人渲染以後,形成一種審美追求,就是缺陷美,也可以說是病態美。過去幾百年以來,永宣瓷器一直是青花瓷器的魁首,收藏者、研究者,都以擁有永宣瓷器為榮。蘇麻離青,一般老百姓不需要知道得很清楚,就知道它是一種染色劑就可以了;但作為專業人員,就一定要了解這件事。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93_5.jpg]
一般的說法,蘇麻離青就是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蘇麻離青"名字的來曆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南洋蘇門答臘的蘇泥和檳榔嶼的勃青合成,但這"蘇泥"和"勃青"到底是什麼,誰也無法解釋;第二種說法,有個英國博士在一百多年前,也就是1888年的時候,他說蘇麻離青是指英文中"藍玻璃"(smalt)的譯音,因為它也是藍色的;第三種說法,在《明實錄》中記載叫"速來蠻",蘇泥麻,也是諧音;第四種說法更奇特了,說它是從索馬裏帶回來的,所以叫"索馬裏青",聽著和蘇麻離青比較接近。
其實這個蘇麻離青的來曆並不重要,它對青花,對百姓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它為中國的陶瓷美學帶來了一道絢麗的風景。這道風景就是它充分地體現了蘇麻離青的特性,體現了它這種由缺陷帶來的美的這種特性。這就是蘇麻離青的名氣所在。
宣德皇帝
明初青花一說就是永宣,按照一般人的思路,都會認為永宣是父子關係,永樂宣德嘛。實際上,永宣是祖孫關係,中間還有一個洪熙。宣德的父親仁宗在位隻有一年,年號洪熙,因為時間短暫,所以一般不學曆史的人很容易忽略這段。
一般的說法是"永宣不分",永樂瓷器和宣德瓷器非常接近,尤其不帶年款的,不是專家分不清楚,看著都差不多。專業人員很容易把永宣瓷器分清楚,但非專業的人沒有必要分清它,知道是明代早期的青花足矣。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93_6.jpg]
宣德在位10年,38歲的時候去世。他在位時是明朝的盛世。宣德皇帝雅好藝術,喜歡繪畫,大名鼎鼎的宣德爐就是這個時期的產物。因為有雅好藝術的宣德皇帝,才有了宣德瓷器的輝煌成就。乾隆皇帝就非常欣賞宣德瓷器。比如有一件極為特殊的青花瓷器,是禦用的禮器,佛教做道場的時候使用,瓷器上麵寫著古印度的梵文,還有五個漢字"大德吉祥場",意思是能夠消災去難,吉祥如意。乾隆皇帝非常喜歡這件宣德青花,他讓宮廷畫師丁觀鵬畫了一幅《鑒古圖》,把這件宣德青花畫在圖上,擱在自己身旁,表明他對這件東西的酷愛。
宣德蟋蟀罐
宣德皇帝有點兒小毛病,喜歡玩兒。宣德的政權來得比較容易,到了他這兒,不需要再創業,守著就可以了,所以他非常喜歡玩兒。史書記載他"雅好詞翰","精於繪事","酷好促織之戲"。前兩條大家都不懷疑,因為宣德有很多畫作存世,今天北京故宮博物院就有,畫得雖然幼稚,但看著很有意思。那麼最後一條呢,很多人不信。"促織"就是蟋蟀。宣德皇帝酷愛鬥蟋蟀,出於晚明筆記,所以有人說都是野史,皇上天天鬥蟋蟀,那成什麼了!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93_7.jpg]
由於沒有證據,所以這疑案一拖幾百年。清初的學者王漁洋在評《聊齋誌異·促織》時,就認為這個傳說無據,是假的。其實,唐代人就開始養蟲了,宋代人非常喜歡鬥蟲,大奸臣賈似道就喜歡鬥蟋蟀。所以,明代宮廷裏盛行鬥蟲,應該是順理成章的。過去北京人管蟋蟀罐都叫"將軍府",可見蟋蟀要互鬥。北方人和南方人都用鬥蟋蟀來賭博。宣德皇帝沉溺於鬥蟋蟀的故事流傳得非常廣,當時有這樣的話:"蟋蟀瞿瞿叫,宣德皇帝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曾經有傳說,宣德時期有過拿駿馬換蟲的事,就是拿一匹馬換一個蟲,可見他有多喜歡蟋蟀。今天不知哪兒能用蟲換馬?
宣德青花蟋蟀罐的傳世品非常罕見,過去見到時,還不知道是蟋蟀罐,全世界隻有零星幾個。據說宣德死後,他母親張太後當場下令,把他所有玩兒的東西全砸了。明人李賢在《天順日錄》中有明確記載。台北"故宮"有1000多件宣德青花瓷器,是全世界收藏最多的地方,可一個蟋蟀罐都沒有。所以,當時不能證明宣德有此愛好。
結果還是有人來揭開這個謎底,就是我們的考古專家。1993年,景德鎮出土了一窩青花殘片,把這些殘片攢起來,就是宣德時期的蟋蟀罐,一共21件,一看就是故意砸的。蟋蟀罐的成堆出土,證明史書記載的一切都是真實的。宣德青花蟋蟀罐價值連城,大家也回家找找吧,但別找來假的。
宣德大龍缸
到了宣德一朝,青花瓷器就逐漸擺脫了波斯文化的影響,波斯造型逐漸減少。宣德八年《大明會典》中記載,朝廷一次下令景德鎮燒造龍鳳瓷器443500件,足見當時的國力強盛。44萬件東西,今天用車拉,得拉多少車?宣德時期的龍紋也非常凶猛,反映出宣德的時代麵貌。中國龍紋最為凶猛時期就是永宣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