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瓷器上畫故事情節,這個情節後麵一定隱藏一個故事。元末時期,朱元璋很長時間駐紮在景德鎮。當時朱元璋率領的明軍跟陳友諒的漢軍交戰,一開始處於劣勢,陳友諒號稱有六十萬軍隊,他才十幾萬。打了幾次仗,朱元璋都沒有占著便宜。曾經有一次,朱元璋被陳友諒追得一直跑到浮梁。浮梁有一座紅塔,今天還在,是用當地的紅土磚砌成的,一下雨,磚一濕就變成微紅色,到現在也叫紅塔,40多米高。逃到此處,朱元璋走投無路,就鑽到塔裏。據說他是從層層疊疊的蜘蛛網下爬進紅塔,躲到塔頂。追兵追到這兒,見門口全是蜘蛛網,就沒往裏進,這紅塔算救了朱元璋一命。
景德鎮當時是朱元璋的根據地,朱元璋一天到晚想的都是我怎麼能拿下這個江山。所以,鬼穀下山這樣的瓷器就應運而生。
第二,元青花開中國陶瓷裝飾的一個先河。在它之前,瓷器的裝飾都不這麼強烈。鬼穀下山罐的顏色、畫藝、質量,今天看都是登峰造極的水準,永不過時。
第三,就是這個罐子的傳奇色彩。一個住在北京東郊民巷的荷蘭軍官,在1913年到1923年之間,無意中買了這個鬼穀下山罐。這個荷蘭軍官是使節護衛軍的一個司令,今天的話說就是一個保安隊長。他買了這個罐子後帶回國,在他們家閣樓上擱了將近一百年。上世紀70年代,佳士得的專家去看過,當時因為研究不深,大家認為它是明朝的罐子,出價幾千塊錢,這家人沒賣。2005年專家再次來看,發現它是一個元青花,於是把它隆重地請出來拍賣,最後賣了這麼高的一個價格。在賣之前,這罐子一直在他們家裝CD。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92_6.jpg]
畫有人物紋的元代青花罐非常罕見,全世界不足十個,分別藏在博物館和私人手裏。主要有東京出光美術館藏的"昭君出塞"青花罐、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的"尉遲恭救主"青花罐、日本大阪萬野美術館藏的"百花亭"青花罐、英國鐵路基金會藏的"錦香亭"青花罐、蘇富比在1996年拍賣的"三顧茅廬"青花罐,還有"西廂記"、"細柳營"兩個青花罐,都為私人收藏。這麼大的畫人物的罐子,全世界就這點兒,所以就變得非常貴。
參與競拍
當時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能夠擁有它是一種快樂。我認識一個朋友,他跟我說:"我有很大一筆錢,閑了很多年,我能不能把這元青花買了。"我說:"你可以買,這東西很重要。"他問:"有多重要?"我說:"這樣的瓷器,北京故宮沒有,台北"故宮"也沒有,全國的博物館裏都沒有,你說多重要?"他一聽兩眼放光,說:"我買!"我說:"你可以買,但你出多少錢呢?"他說:"我有6000萬閑錢。"我說:"你可以試試。"要知道,如果當時6000萬買了這件元青花,也是元青花的世界紀錄了。結果到了拍賣現場以後,他都沒好意思伸手叫價就過去了,人家爭到2.3億了。
這件事表明了今天收藏者的一個心境,願意參與文物的回流。我國的文物,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的一百多年內,一直是外流的趨勢,都是以經濟為目的的外流。西方列強終於打開了神秘的東方古國的大門,一下子看到這麼多寶物,都希望獲得這些東西。而我們由於積貧積弱的時間過長,導致大量文物外流。今天,當我們國力強盛的時候,我們能夠有機會盡個人之力把文物回收,是非常高興的一件事情;對民族而言,則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所以,他就參與了競拍,盡管沒有買到,但我覺得這種參與態度非常好。
元青花辨偽
現在麵臨的問題是:元青花創造了世界紀錄以後,贗品一定就要出現,怎麼去辨別呢?幾乎每個月都有各種各樣的元青花在我麵前呈現。我比較容易區分真偽,但作為一般的收藏者,怎麼區分呢?我們首先要知道元青花的一些基本特點。比如元青花裝飾紋飾的層次非常多,主題紋飾與輔助紋飾層層相接,往往可達八九層之多。
有個朋友跟我說:"有人家裏有一個元青花,要賣,你去看看。"我就跟他去了。一進門,我就問:"東西在哪兒呢?"他說:"在桌子上。"我一看,桌子上有一個報紙包著的青花罐。我就說:"這個東西不真。"他愣了:"你還沒看呢!"我說:"問題是我在路上問你了,上麵畫的主要圖案是什麼。你跟我敘述得很清楚,有八層紋飾。那這東西在我印象中應該是一個標準大的瓷器,結果看到的卻很小,那就一定有問題。"他說:"為什麼不可能做個小的呢?"我就給他講了個簡單的道理,我說:"門口停一輛汽車,有三組軲轆,但這車隻有五米長,你信嗎?小麵包車隻能有四個軲轆,有六個軲轆的一定是大公共汽車,必須得有體量感。"
他給我描述的元青花瓷器的紋飾有八層,如果畫這麼多層紋飾,瓷器的體量一定要夠標準大,如果不夠標準大,就一定是作偽的。所以我隔著報紙,馬上就知道這個東西不對。最後打開報紙一看,果然不對。
大部分元青花紋飾的裝飾層數非常多,三、四、五、六、八、九、十層都有,但有一個數字一般不出現:七層。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元朝人"重九惡七"。你注意看,元青花九層的紋飾最多,但是不畫七層的。現在的人不知道,仿的時候畫成七層紋飾。你要是數到七層,這東西百分之九十九不真。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92_7.jpg]
元朝人重九惡七,跟忽必烈當時有一個政策有關。忽必烈當時在刑法當中的時候,他采取一種寬容的態度。他就說,天饒他一下,地饒他一下,我饒他一下。比如說,要打五十棍,那麼就打四十七。天饒了一下,地饒了一下,忽必烈皇上又饒了一下。那麼,就打四十七棍。有的刑罰要打110棍,還是減三下,變成107棍。所以大家覺得這事不怎麼吉利。所以元朝人寫漢字"七"的時候,這個彎不是向右拐,都是向左拐的。知道吧?他寫這個"七"一定往左拐。這是一些知識。這些知識好像跟它瓷器鑒定不是有直接的關係,但是一旦你掌握的時候,它有時候就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
至正型元青花
元青花的研究,曆史上沒有人做過,所以元青花在史籍上無載。第一個研究元青花的是個美國人,叫波普,他在20世紀50年代才開始研究,最早研究的元青花瓷器是一對龍紋象耳大瓶。這對大瓶是英國人霍布遜1929年在北京發現,買下後運往歐洲的。這對大瓶上有確切的文字記載,上寫:"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裏荊塘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喜拾香爐、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瓷器上寫得很清楚,至正十一年,就是公元1351年,一個叫張文進的人花錢定的瓷器供奉。這對元青花大瓶至今收藏在英國大維德基金會,去倫敦的時候可以看到它的展出。而香爐還沒找著呢,大家可以去找找。一般情況寺廟裏的擺放是香爐擱在中間,大瓶一邊一個。大瓶發現了,香爐至今還沒找著。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92_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