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和光同塵 分外妖嬈--宋代北方民窯(3 / 3)

耀州窯的工藝特征

我看到那兩片的時候,恍然大悟,耀州瓷為什麼這樣去裝飾,它是動刀的。北宋鼎盛時期的耀州瓷是刀刀見泥,入刀角度是斜的,一片下來,刀上都見泥。它為什麼那麼片呢?我想了想,陝西人吃刀削麵。它這技術從那兒學來的,一定是這樣。它刀削麵的角度跟片瓷器的角度是一樣的。所以它史書上記載,它"刀刀見泥"。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9_11.jpg]

那麼,耀州窯整個工藝過程,由五代、北宋、金一直到元,它是走一個衰落的趨勢。五代的它是凸雕,它整個的花都是凸起來。到了北宋時期的時候,它就開始是陰刻。然後,到了金代以後就是線刻甚至是素器,就是工藝開始簡化。

我們注意到,所有的陶瓷都是這麼一條路,它要簡化工藝,提高產量。除非是宮廷單用,我考慮成本。隻要走入市場,它一定要考慮這個途徑。工藝要簡化,要提高它的生產力。我們從這個思路上看,所有的瓷器,都走過這麼樣一條道路。

倒流壺及其他

耀州窯有一件國寶,去陝西旅遊的人,可以看見。倒流壺,水是從這個底下灌進去的。把壺倒過來,把水灌滿。灌滿以後呢,把壺正過來,中間有個芯,然後把水倒出來,很有意思。肯定不是沏茶的,沏茶裏麵堵死了。這種壺當時是一種帶有玩具性質的壺。這件東西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陝西發現的,作為國寶現在在陝西省博物館展出。2007年,蘇富比拍賣了一隻耀州窯的倒流壺,拍了66萬多美金,非常粗糙,比這個壺差遠了。一個壺賣了60多萬美金,非常貴。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9_12.jpg]

民窯鈞窯

我們在官窯係統中,講了"鈞窯"和"定窯"。那麼北方的四大窯係中,鈞窯也是民窯窯係,那麼鈞窯的特性,它跟其它窯口有一個不一樣,它比較簡單,燒造比較簡單。它跟耀州窯比起來,它不拿刀刻它去。刻需要技術,不是誰都能刻的。不信你們自己,拿一個刻好的瓶子,一刻就穿了,刻不了。它的技術相對要求低,那麼它的燒造得就非常廣泛。

我們現在能夠發現的,以河南為中心,就是以河南禹縣為中心,鈞窯是向四周蔓延,南至浙江。浙江出土了有大量的窯址,專門燒鈞窯。那個鈞窯燒的,雖然質量不是很好,但是一看也是鈞窯。那麼北邊我們的山東、山西、內蒙、東北都發現了不同程度的鈞窯。胎質完全不一樣,胎質有鐵黑、深灰、褐黃、咖啡乃至白色都有,什麼樣的胎都有。

由於這個鈞窯的廣泛生產,所以它質量得不到保證,從宋、金、元,它質量是在一路下降的。民窯的鈞瓷呢,在北方的廣泛地區都是燒造碗和盤,就是大量的民間用具。我們今天非常容易看到這些東西,很多,也不是很貴,非常漂亮,當時民間使用的器皿。那麼,宮廷的東西大部分是陳設的,比如花盆啊、花觚啊,它是為了看的。

那麼民國的時候,突然發現了鈞窯的窯址的時候呢——我們剛才說了,鈞窯的地位曆史上並不高,但是到了民國的時候,就是清末到民初的時候——突然地位提高,所以全社會都在找這個。瓷器的窯址發現了以後,有大量的殘片,殘片有掛紅的,有不掛紅的。所以就出現了這樣的話叫"鈞窯掛紅,價值連城""家有萬貫,有值鈞瓷一片"。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時候,那個窯址被哄搶,很多瓷片就被人拿來鑲製腰帶啊,掛在牆上鑲製成鈞瓷掛屏。我在二十幾歲的時候,買的第一件瓷器兼木器就是鈞瓷掛屏。每一片上都有紅色。我記得我當時把它掛在床頭,我天天站在床上在看,就趴在上麵看,看那40片。40片,都鑲在上頭。你想想一片就價值連城了,是吧!40片呢!那麼我當時買這個東西的時候,對鈞瓷還沒有什麼很深刻的了解,隻是覺得這個東西好看,也不知道是個什麼,回去慢慢去研究,買回來了。

鈞窯掛紅,非常漂亮。鈞瓷它整個發展的一個脈絡大致是由紅到藍這麼一個過程,由精致到粗糙這麼一個過程。到最後,到元代以後,紅就徹底地消失了。所以一個事物,它有它的高峰期,有它的低落期,它有一個規律。當我們知道這個規律的時候,對它很容易做出一個判斷。為什麼一看你知道什麼時候的呢?就是規律找到了。

民窯定窯

北方民窯中的定窯係。定窯是有官窯的,我們說了汝、官、哥、鈞、定,它是官窯係統,但是民窯也大量使用。白瓷非常容易獲得百姓的喜愛。我們今天白瓷你沒有感受,你拿一個白瓷並沒有感受。有時候你拿一黑碗,你倒有感受——這個碗挺黑的。白碗你沒有感受。可是宋代的時候,一個白碗給人感受是不一樣的。一開始是貴族使用的。大明宮——唐代的時候——都是皇上使用白瓷,別人使不了。

定窯最著名的東西就是這個孩兒枕。對陶瓷有所了解的都知道這個孩兒枕,這是故宮博物院的,台北故宮也有一件。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9_13.jpg]

定窯的白瓷,在北宋的初期已經燒造的技術非常好。有非常高的大瓶,有直徑超過五十多公分、六十公分的大碗,尺寸非常大。河北定州塔基出土的,這是北宋早期的。那麼我們看它的雕花都是凸雕,把花凸出來。到了北宋中期呢,它就變成陰刻了。我剛才說了,工藝的程度就開始簡化。但是你作為外行,有時候你沒有分辨出它這個簡化的過程,就是它提高效率,減少成本的這個過程是藏起來的,並不想讓你知道,知道了你就不給錢了,對不對?我這是一個凸花的也賣一百塊,我是一個暗刻的也賣一百塊。那我暗刻了以後,你根本沒發現。我偷了多少工你不知道,對不對?你還是買。所以他是不能讓你知道的。它這個過程是慢慢地演化的。

然後,定窯到了金代以後就是印花了。印花的效率就更高,再往後幹脆就是白的,啥也沒有,你就願意使就完了,對吧。那麼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後,當收藏熱興起的時候,定窯大量開始仿製,而且仿製得越來越逼真,導致很多人看到定窯不敢買。看不出來。我就碰見過一塊盤子,那個人拿來著那個盤子找了很多人都不要,人家說你這是仿的,太漂亮了,畫兩個鵝、鴨子非常生動。然後他拿給我看,我一看我就知道這是個真的。但是他已經轉了很大的一個圈子,有很多人看了不認。為什麼不認呢?就覺得這個品相太好了。過去有一種說法,叫"真賽假",對不對?真的跟假的似的,太新了。但是他沒有注意到,中間的整個的畫麵的布局,我們今天的人再仿,他一定是仿製的過程,他一定要模仿那個時候的韻味。可當時的人沒有模仿,當時的人們君子坦蕩蕩,我想怎麼弄就怎麼弄,他那個隨意的感覺,你應該能找到。

一個人簡單地說吧,一個人平時的唱歌跟考試的唱歌都是不一樣的。就是你能不能聽出來那微小的變化。那麼簡單地說,你能不能看出來這個微小的變化。我看出來了,我就把它買了,很便宜。那人關鍵是他已經賣了一圈,誰也賣不掉。人家都說他是假的,他也沒了信心,很便宜賣給我了。

所以我想就是你要看古代的這些真的東西,你盡量要去博物館。要看一些真正的東西,要慢慢地體會它的那個自然的狀態。一旦你把握住它那個自然的狀態的時候,你就可以分辨出有些不自然的狀態。這個說起來好像很玄,但是你慢慢感受,慢慢體會,是能夠體會出來的。

我們下一講,講南方的宋代民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