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和光同塵 分外妖嬈--宋代北方民窯(2 / 3)

我們今天的情感跟古代人有很大的區別,有很多情感喪失了,很可惜。比如,我們今天的思念的情感不如古人。為什麼呢?有電話。你不論走多遠,拿電話一打,說在哪兒呢?說我在美國呢。啥事沒有,聽著一樣,跟在隔壁一樣。沒有這種思念之情。

過去的孩子一離開母親,一離開家裏,那母親的牽掛是今天的人不能想象的。所以你看唐代大量的詩歌中,大量的送別詩,各種送別詩表達了古人那種情感。你比如杜甫的叫"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我們今天什麼抵不抵萬金,我估計在座的年輕的都不會寫什麼家書了,撐死發一短信,告訴說我已經到了,住下了,這地兒挺好。完了。過去寫的是不一樣的。

那麼宋代人,尤其民間,它大量的這種在瓷器上的書寫都是一種感情的宣泄。在這個瓷枕上,其實古代人枕硬枕頭是有傳統的。史書上有這樣的枕頭,叫警枕——"警",警察的"警",警枕——警醒的枕頭。枕頭什麼樣呢?它就截一個圓木頭枕在腦袋後麵,上麵還墜一個鈴鐺。你一定要保持半睡半醒,為什麼?你要睡死了,一動鈴鐺就響了,你就醒了。

那誰枕這枕頭?司馬光。司馬光這所以能寫出《資治通鑒》,就因為睡了這枕頭了,珍惜光陰啊!我們現在的人不怎麼珍惜光陰,睡懶覺的人多了,過12點還沒起床呢。以後不起床的人就睡這種枕頭就起來了。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9_6.jpg]

宋枕造型最為豐富,過去很多美學書對這個都有記載。它的造型有什麼呢?你比如有動物形的,獅枕、虎枕;有人形的,孩兒枕、仕女枕;有幾何形的,長方枕、八方橢圓、銀錠、腰圓、雞心、雲頭等,各種隨意造型。內容也豐富。馬戲、雜技的,你看這熊拴一個鏈子,這是馬戲團的熊,可不是森林裏的熊。你看它這熊弄得也很可愛,畫得很可愛,圓墩墩的。那麼,當時的宋枕中,你比如像垂釣啊、蹴鞠啊,蹴鞠就是踢球嘛,它就反映了當時宋代的民間的很多生活。它這些枕頭,陪生者生活,陪死者下葬,就反映當時宋朝人的很多生活理念。

《楓橋夜泊》瓷枕

上海博物館有一個仕女枕,它上麵有兩句詩,這兩句詩很有意思。就是這個枕頭,這字你看不見,等會兒我給你念就行,寫了兩句詩。他這詩寫的叫"葉落猿啼霜滿天,江邊漁父對悉眠"。我們聽著很熟悉吧?跟唐朝張繼的《楓橋夜泊》非常接近。《楓橋夜泊》是怎麼說的呢?它說的是"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跟這上麵的字有四處不同。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9_7.jpg]

第一處是"葉落",他寫的是樹葉落下來,表示秋天;張繼的詩呢,是"月落",月亮落下來了。枕頭上字是"猿啼"——猿猴——猿啼;張繼說"烏啼",一個動物,一個鳥。"猿啼"我們都知道,唐詩,大量的詩人都寫過猿啼,比如"兩岸猿聲啼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是李白的。那麼,"葉落"說得非常清楚,就是深秋了,秋天葉子落下來。但"月落"有一個誤差,你們仔細想,月落日升,應該是早晨。下麵"江邊漁父對愁眠",為什麼呢?深秋打不著魚了,江邊的打魚的老頭很發愁;張繼的這個詩呢,叫"江楓漁火對愁眠",非常抽象的,字意不清。有人當時說那個"江楓"是什麼?說那兒沒楓樹啊!他們說就是楓橋,那麼那楓橋是不是因為這個詩才改成的楓橋我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從這個詩上講,這是一個證物。我一直講,文物是一個證物,它有和證據來說話。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9_8.jpg]

我們在一千年前的這個枕頭上寫的這句唐詩,跟我們後來知道的唐詩有四處差異,那麼起碼是有兩個可能。第一,口口相傳。這個詩歌就出現了差錯。那麼究竟是誰的差錯呢?是後來寫書的,記錄在書上的人的差錯呢?還是工匠的差錯呢?我們不得而知。第二,詩歌經常是經過後人潤色。我們見過很多版本。版本不同,詩歌有很多不同,對吧?你比如說,"兩岸猿聲啼不住",有的時候是"兩岸猿聲啼不盡",不太一樣。那麼詩歌,如果成為書的時候,潤色一般都容易改得比較文學化,比較高深。你比如"江邊漁父對愁眠"和"江楓漁火對愁眠"呢,那顯然"江楓漁火對愁眠"顯得有點玄妙。詩歌就是有點玄妙,大家才覺得深。"江邊漁父對愁眠"就比較形象了。所以,我覺得證據的重要性就是文物的重要性。

《西遊記》瓷枕

還有兩個磁州窯的瓷枕特別有意思,畫的《西遊記》。我們一般說《西遊記》朋朝才有嘛,這明朝才成書嘛。那麼《西遊記》的這個故事是金元時期就有了。河北省文研所所藏的那個《西遊記》瓷枕上麵沒有沙僧,就仨人——孫悟空、豬八戒、唐僧。廣東博物館的那個《西遊記》的枕頭上是四個人,全到齊了。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9_9.jpg]

《西遊記》這個故事始於南宋,那麼史實是唐代不用說了。《玄奘西遊記》已經給大家講了,它是始於唐代,那麼南宋的時候它就形成了故事。那玄奘西遊記肯定不能領著一個豬,領著一個猴,那是肯定不這事,對不對?它經過民間的演繹,南宋的時候就有了故事了。它比吳承恩的小說早了二百多年。那麼在民間演變的過程,我們通過了這個文物就很確切地看得清清楚楚。它整個一個演變的過程。這就是我們有時候為什麼喜歡文物?文物為什麼有證據力的一個原因。

梅瓶與其他

宋朝的瓷器中有一個典型的瓷器,就是梅瓶。那麼梅瓶當時幹什麼用的呢?就是裝酒的。為什麼?它上麵有字。比如上海博物館藏的"清沽美酒"四個字,寫得清清楚楚。有的上麵寫著"醉鄉酒海",那也寫得清清楚楚。我們博物館裏也收藏了一個磁州窯的一個梅瓶,上麵寫著"武陵城裏崔家酒,天上應無地下有",連廣告詞都寫上去了。說得挺狂的,"天上應無地下有",寫得功能性很清楚。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9_10.jpg]

我們說了在晉冀魯豫這四個省內的所有的民間窯口,都可以統稱為"磁州窯",所以它存世量非常大,非常豐富。民國以後大量出土,流散到民間。最早是日本人、德國人、歐洲人非常喜歡,大量地搜刮到西方博物館裏,走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能看到中國的磁州窯。我們今天收藏的機會非常多,能夠看到。全國各地的市場啊,包括拍賣會上,能夠看到大量的磁州窯的精品,而且價錢不是很高,我們對它的認識非常低。所以,我想我們今天收藏依然有機會嘛。像磁州窯就是一個很好的收藏的品種。

耀州窯

耀州窯是北方最重要的青瓷。北方燒青瓷不如南方,但是耀州窯是北方最重要的青瓷。它的顏色是呈橄欖綠。它這種深沉的顏色呢,是跟北方人的性格有關。北方人喜歡的東西都比較重——顏色重,深沉。陸遊《老學庵筆記》中說,"耀州出青瓷謂之越器,似以其類餘姚縣秘色也。"陸遊就說,耀州窯出這個青瓷跟那個南方的秘色非常接近。他說的有一定道理,因為秘色瓷也有點接近橄欖綠。

耀州窯是做過貢瓷的。隻見記載不見實物,在宮廷裏沒有發現耀州窯的貢瓷,但是記載上是有的。通過我們觀察耀州窯的質量來看,它作為貢瓷是夠標準的。耀州窯因為發現得較晚,過去人不太重視。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窯址發現在陝西省銅川。我八十年代路過過那兒,我去過,那進修我還是做記者。我在一個過年的前一天,大概是大年二十九,我到達的那個地方,人家全關門了,沒有人了,大門鎖著。然後我就敲門,有一個看門的老頭給我開門,他說人家都下班了,都回家準備過年了,這不讓進。我那時候也年輕,好容易去一趟,所以就是跟人家哀求唄,就是一定要進去看看。後來老頭看我也沒什麼歹意,而且那時候人對這個不是很關心。你有人關心他就很高興,就撒我進去了。他打開門,我一進去,裏麵有五個狗,那狗都見我狂吠。我為了看那瓷器,我也就壯著膽子,那狗看那個樣子是要咬人的。我就讓老頭把狗鎖起來。然後我就去看幾百筐瓷片,全部是出土的,非常地漂亮。而且有些東西,我隔著玻璃——屋裏不能讓我進——我隔著玻璃能看到粘接起來的恢複的樣子,我覺得耀州瓷還有這麼漂亮的,那是我對耀州瓷器最強烈的一次感受。後來在那兒待了很久,最後還拿了人家兩片,就回家了。回去就對這兩片如獲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