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8_8.jpg]
1969年,河北定縣有兩處塔基出土了大量宋代定窯白瓷,最高的一件達61公分,是一個淨瓶,國寶級的定瓷。塔基的年限在宋代初年,表明北宋早期都使用白瓷作為官窯。我在前麵兩講中已經講到了,汝、官、哥、鈞都是在北宋末期才誕生的,那麼前麵這一百多年,定窯一直是老大。
芒
北宋中期以後,定窯突然采用一種新的工藝,叫覆燒。覆燒,就是扣過來燒。瓷器一般都是正燒,足在下,口在上。到了北宋中期,定窯突然覆燒了,扣著燒的好處是什麼呢?首先是足部的地方,就有滿釉了。但是口變成了澀圈,沒釉。澀圈是為了鑲口,可以鑲一個銅口、銀口、金口,鑲口是一種時髦。定窯的澀口,後來被認為是缺陷,因為在清洗當中不太容易被洗幹淨。所以定窯在覆燒一段時間後,尤其北宋晚期到南宋這一段時期後,它逐漸又恢複到正燒了。從科技史上講,覆燒有一個好處,就是提高了產量。比如碗都是扣著,一個扣一個,可以減少體積,提高產量。澀口在北宋中期以後開始流行,從宮廷一直流行到民間。影響到南宋時期的其他窯口,比如景德鎮的影青,也大量出現澀口。
史書上記載:"定器有芒不堪用。"過去的解釋,"芒"就是說芒口,澀口,不好用,所以改燒青瓷。後來我查了大量史書,發現這個解釋有一定的問題。我個人傾向於這個"芒"指光芒。為什麼呢?定器是白瓷,刺眼。因為宋徽宗崇尚青瓷,他會認為白瓷刺眼,所以"不堪用",而用大量青瓷來替代。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8_9.jpg]
定器有芒,並非因為工藝的問題,有這麼幾點理由:一、如果是覆燒的工藝出現問題,很簡單,把它正過來燒就是了。二、查遍所有的辭書,包括一些古書,"芒"這個字的解釋裏沒有澀口一解,隻有我們後人生這樣的解釋。三、就是我剛才說的,白瓷與最高統治者的審美開始衝突,這是一個致命的問題。今天藝術品的欣賞範圍非常廣泛,但在古代,可供藝術陳設的東西沒有現在這麼多,他們的審美目標都比較集中。尤其宮廷當中,使用哪種瓷器都是皇家去定調子。皇家誰去定調子?皇上。皇上不管有意還是無意,隻要他欣賞某一種東西,所有的人都會跟上,就是所謂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當皇上對白瓷沒有興趣,一定會改為青瓷。
定州花瓷琢紅玉
宮廷中使用的定窯不僅僅是白色,當時還燒造了各種顏色,根據顏色不同,被後人定名為紅定,現在叫紫定;墨定,現在也叫黑定;還有綠定,古書上都有記載,非常少見。再有就是刻花的,仿照磁州窯的效果,宮廷跟民間在某種時候,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蘇東坡在《詠定瓷》中有這樣一句"定州花瓷琢紅玉",說的是什麼樣呢?誰也不清楚。因為這裏有兩個字擾亂你的視線,一是"花"字,二是"紅"字,到底是一個紅定窯,還是一個花定窯呢?誰也說不清楚。後來經過大部分學者的統一,認定是一個紅定窯。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8_10.jpg]
我講過,鈞窯是對瓷器上出現紅色作出劃時代的貢獻,在鈞窯以前所謂的紅,其實都是醬色,日本人叫柿釉。有人認為,這個"定州花瓷琢紅玉"就是紅定描金。
北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有這樣一段記載,他說:"仁宗一日幸張貴妃閣,見定州紅瓷器,帝堅問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辰所獻為對。帝怒曰:"嚐戒汝勿通臣僚饋送,不聽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謝,久之乃已。……仁宗寵遇貴妃先於六宮,其責以正禮尚如此,可謂聖矣。"故事說的是宋仁宗,北宋的第四個皇帝,就是"狸貓換太子"裏的那個太子。宋仁宗是個非常儉樸的皇帝,有一天他跑到他的寵妃張貴妃那裏,突然看見一件定州紅瓷器。他就問:"你這個東西是哪兒來的啊?"這妃子就跟他說:"是一個叫王拱辰的大臣送的。"皇帝生氣了:"我經常告訴你,不要接受大臣的饋送,你為什麼不聽呢?"說完以後,手持柱斧,當場把它打碎了。我們可以想象那個場麵,皇上非常憤怒,張貴妃非常愧疚。宋仁宗非常寵愛張貴妃,尚且這樣嚴厲地批評她,可見是個聖主。旁人對皇上有這樣一個評價。
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首先說明這個紅定瓷在當時是非常貴重的東西,要不然皇上犯不著著急上火。家裏多一個瓷碗擱那兒,你就發火,是不可能的事兒。當時定州紅瓷器在燒造上有相當的難度,所以底下的大臣才開始拍馬屁,去送禮。想送皇上,因為皇上節儉,不敢送,所以就送了貴妃。結果惹皇上生氣。這段記載是北宋人的記載,所以非常可信。
金彩描花
宋代有個人叫周密,他在《誌雅堂雜鈔》上有對瓷器的描寫:"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調金描畫,然後再入窯燒,永不複脫。"用大蒜汁描金,燒完以後永遠不會複脫。這顯然是對科學知識的一個誤解。用大蒜汁描金,燒完肯定能脫落。當時你看著很漂亮,但是經過使用,很快就會脫落。為什麼用大蒜汁調呢?大蒜的黏度非常高。一般的瓷器破損可以用大蒜來修複。如果一個碗摔了,抹上大蒜粘上,你用手掰不開,不信你回家可以試。但是有一點,不能讓水泡著。過去我在早市上買過殘器,有的時候農民扛著碗來了,路上不小心就碰碎了,碎了以後賣得很便宜,就一塊錢、兩塊錢。我買回去為了看整體的形狀,就用大蒜粘起來,粘起來以後非常結實,你用手拿都沒有問題,但就是不能拿水泡,一泡就掉。這是我實驗過的,大蒜有相當大的粘結度。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8_11.jpg]
總結五大名窯
宋代五大名窯到這兒就基本講完了,我們來做一個小結。
一、五大名窯這個說法始見於明代皇室收藏目錄,叫《宣德鼎彝譜》,上麵記載:"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宣德皇帝是一個雅好藝術的皇帝,當時宋瓷的款式典雅者,都要畫成圖讓皇帝看,說明那時已經非常重視五大名窯了。
二、柴窯至今沒有發現窯址,又無可信的實物,今天依然是個謎。故五大名窯裏沒有柴窯。
三、北宋的官窯、哥窯,至今沒有發現窯址,但都有實物存世。世界級的大博物館,包括北京故宮、台北故宮裏都有大量實物存世。
四、汝窯、鈞窯、定窯,窯址先後都被發現,傳承關係非常明確,不存爭議。
宋代的審美觀有兩個層麵。第一個層麵是宋代的宮廷審美,它代表著官方和貴族的利益。青瓷的收斂、溫厚、寧靜、含蓄,以顏色作為表現形式,強調的是內心的一種感受。青瓷受到宋徽宗個人的喜好而提倡,這是宋代官方陶瓷美學的一個寫照,注重精神至上。宋代的民間審美則跟官方不同,百姓都比較實際,強調世俗的感受,所以重紋飾,比較豔俗。比如民窯瓷器對文字的裝飾就特別感興趣,表達直接,可以取悅於大眾,取悅於市場。
這兩種審美,構成了宋代陶瓷美學的豐富多彩。下一講,就從宋代的民窯中體會宋代的民間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