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汝窯的崇高地位,很多人就特別想收藏到汝窯。我有一個朋友,他把官、哥、鈞、定,都收藏齊了,就想湊這汝窯。他跟我一個想法,我也是官、哥、鈞、定全有了,也在湊汝窯。我自個兒湊了二十多年了,估計也快湊成了,是不是?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6_3.jpg]
汝窯非常難得、稀少,我們先不談它的價值,即使你碰到它,可能也買不起,是這個問題。碰見汝窯的機會非常罕見,所以我們隻能到博物館去看。收藏是一個隨遇而安的事,碰見了是緣分,碰不見也得心安理得。
造假手段
中國曆代皇帝都對汝窯有所追求,尤其到了清代,雍正皇帝對汝窯非常讚賞,所以雍正時期仿汝窯的成就最高,達到曆史最高水平。今天的仿製手段也非常高,有大量贗品充斥市場,我見過很多人拿著各式各樣的汝窯來給我看。由於汝窯窯址的發現,使我們對汝窯有了新的認識,也知道了汝窯不僅僅有青灰色,還有其他顏色,所以大量仿品也出現了。
我曾經給一個老工程師看過汝窯。他70多歲了,一看就受過良好的教育。他通過一個熟人的介紹找到我,掏出一件汝窯。我那天因為有點兒急事,所以話說得就比較急。我一看就是作偽的,馬上說:"你這個東西不真。"這位老先生立馬就開始發抖,哆嗦,汗如雨下。我當時就知道話重了,也急了,所以趕緊往回找補。我就說:"我說了也不算,您先坐下喝點兒水。"我趕緊讓工作人員給他倒水。但老先生喝不下去,坐都坐不下去,就在那兒站著。我估計他花了很多錢,就問:"您花了多少錢啊?"他說:"我花了很多錢。"他先不告訴我花了多少錢。我問:"您在哪兒弄的這東西?"他說:"河南,人家領我去買的。我不是為買這汝窯去的,我為買別的。但是我走到那兒,人家正在挖菜窖呢,一鐵鍬連沙子帶土帶這件汝窯,一下子扔到我腳底下來了,我眼瞅著挖出來的!"他也不想,這世界上的事怎麼這麼巧合啊!扔得那麼好?我估計頭天晚上練好幾回了,不能扔碎了,扔碎了賣不出錢去,對不對?這汝窯帶著沙子土,扔他腳底下以後,這幫人就撲上去了,不給他,給多少錢都不賣,成心吊著他。最後,老先生用一生的積蓄,我估計包括過去科研成果的獎金,一共花了124萬,把這汝窯盤子買回來了,給我瞧。我當時惟一的擔心,就是怕老先生犯心髒病,他在那兒直哆嗦。
這是一個人生慘痛的經驗,眼見未必是實。你是親眼看著他挖出來的吧?可你得想想,怎麼就平白無故那麼準?老先生不想,認為一定是真的。還有一點,就是所有人做戲都做得比較足。人家不賣給你,是你非要買。對不對?所以人到什麼時候都應該冷靜地判斷事物。我估計他事後也能想出這事兒不那麼真,讓人聽著都是個笑話。
汝窯的特征
汝窯有什麼特征呢?古書上記載得比較含糊,說有"蟹爪紋"。蟹爪紋說得非常抽象,書上的記載也不是很清楚,大致就是說那釉麵開片的紋理毛毛紮紮的,我們看大閘蟹的蟹爪尖上都是小毛刺,就是那個感覺。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6_4.jpg]
第二點是"魚鱗狀開片"。你注意看,汝窯釉麵的開片跟所有瓷器的開片都不一樣,裂紋的角度是斜著的,不是直著的。斜著就會有折光率,看著很漂亮。
第三點就是香灰胎。我們能看見的汝窯,胎是淺淺的灰色,像燒了香以後落下來的香灰。胎非常薄,一般情況下,胎和底同厚。一般的瓷器,都是底厚,壁薄。
汝窯是裹足燒、芝麻釘。所謂"裹足燒",非常專業,是指瓷器的足部有釉,釉要裹過來。"芝麻釘",是指足部用很小的支釘支起來,把瓷器支在空中燒,燒好後,底部釉麵會有幾個點,是非常講究的工藝。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6_5.jpg]
其實,從科學的角度上講,汝窯是個夾生胎,沒燒熟,有點兒像夾生饅頭。為什麼要夾生呢?就是汝窯不能燒熟,如果燒熟了,它的釉色就達不到那麼漂亮了。燒汝窯的溫度不能達到1300度,到1200多度就行了。有時在藝術的追求上,就不能嚴格遵循科學的規律了。
第四點就是汝窯的釉色呈天青色。與當時其他窯口相比,它的顏色是天青色,我們可以看到標準的顏色。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論》中這樣說:"汝窯器,出北地,宋時燒者。淡青色,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土脈滋媚,薄甚亦難得。"這是曹昭對汝窯精確的描寫,說它的顏色是淡青色,釉色很滋潤,如果薄就更難得。
明代人講得非常有道理,但我們掌握起來要靈活。比如他說"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有蟹爪紋是真的,沒有的更好,這話比較繞。今天說起來,有和沒有都不是標準。現存的汝窯器,確實大部分都有蟹爪紋,但也有少量的不開片,就是所謂的"無紋者尤好"。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6_6.jpg]
一般的情況下,汝窯都是素器,不帶紋飾。因為它釉厚,胎上麵不好刻劃。那麼,曆史上有沒有帶紋飾的汝窯呢?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裏有一個汝窯洗,橢圓形,洗中間刻著兩條相對的魚。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6_7.jpg]
因為它釉厚,刻的魚模模糊糊,非常不容易看清楚。以致乾隆時期宮廷畫譜的記載,說它是"如意暗花"紋。那些太監們看了半天,把兩個魚頭看成兩個如意頭了,所以記載成"如意暗花"了。這件汝窯不要說看照片,就是看實物,都看不清楚。這種汝窯洗,現在全世界有兩件,一件在英國大維德基金會,一件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汝窯的款識
一般喜歡瓷器的人,首先都要看瓷器的款識,就是把瓷器翻過來看看底下寫的什麼。電視劇裏演的買假瓷器,一翻底,下麵寫著倆字:西漢。都成笑話了!沒東漢時,西漢人怎麼知道自己是西漢。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6_8.jpg]
在宋代,並沒有形成瓷器底下寫款的製度,隻有部分瓷器寫款。比如汝窯的款識有這麼幾種:第一種是甲、乙、丙。我們一聽很簡單,就是編號,按照順序。但這種編號不是燒製的時候寫上去的,都是後來才刻上去的。
第二種,底下寫很明確的文字,比如寫"奉華"兩個字。"奉華"指什麼呢?奉華堂,南宋德壽宮的配殿,是宋高宗趙構的寵妃劉貴妃居住的地方,很多寫"奉華"的汝窯都是她用的。史書上記載,劉貴妃還有點兒才華,會畫畫,她自己有兩方章,一大一小,刻著"奉華"兩個字,畫完以後蓋在上麵。奉華款的汝窯都應該是劉貴妃的私人之物。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6_9.jpg]
台北故宮裏有個紙槌瓶,上麵也刻著"奉華",中間留著一塊空地。乾隆皇帝看見以後,不甘心,覺得自個兒也得刻上點兒什麼。
其實要說起來,乾隆皇帝地位比妃子要高。乾隆就寫了首詩刻在上麵:"定州白惡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口欲其堅銅以鎖,底完而舊鐵餘釘。"這個紙槌瓶原來是一個小撇口,到了乾隆時期,口碎了,鑲上了一個銅圈。"口欲其堅銅以鎖",意思是想讓口變得結實一點兒,隻好用銅包上。乾隆皇帝對一個破瓶子還這樣珍惜,你想想後來的人,當然更希望得到汝窯了。至今這個瓶子還在台北故宮,鑲著當年的銅圈。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6_10.jpg]
還有一種款識,隻寫一個字:蔡。一聽就是姓氏,馬上查查當時姓蔡的大官都有誰呢?不用查,蔡京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宋代書法四大家,蘇、黃、米、蔡,"蔡"原來應該指蔡京,字寫得漂亮。但因為他是奸臣,後來就把"蔡"換成蔡襄了。中國人有很強的好惡,你是一個壞人,就把你換下去。以蔡京當時的地位,完全可以使用汝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