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變土為金 獨步天下——早期瓷器(3 / 3)

收藏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要有備無患,書要多讀。多讀一點兒書,你就可能多獲得一點兒好處。過去說"有備無患",收藏是"有備無漏",你有這個準備,漏兒就跑不了。收藏的人都喜歡撿漏兒,但當你真碰到漏兒的時候,你的知識會告訴你是不是能夠馬上決斷。

長沙窯、魯山花瓷

邢窯、越窯這兩種瓷器,是統領中國唐代瓷器的兩支大軍。在這兩支大軍之外,還有很多小部隊,比如長沙窯,也叫銅官窯,窯址就在今天的湖南長沙附近。

長沙窯很重要,它開創中國瓷器釉下彩裝飾、文字裝飾之先河。長沙窯有很多文字裝飾,在瓷器上寫了很多世俗俚語,比如"仁義禮智信"。還有我們在《全唐詩》上都查不到的唐詩,因為長沙窯是唐代的窯口,所以它上麵寫的詩都可以稱之為唐詩。比如:"上有千年鳥,下有百歲人。丈夫具紙筆,一世不求人。"這聽著像詩,也像順口溜,很通俗,表明了當時人生活的狀態。

唐代的另一種裝飾非常強烈的瓷器,叫魯山花瓷。魯山花瓷在中國陶瓷史上的意義也非常重大,窯口在河南。上麵裝飾很多大色塊,明顯是有意識地塗上去的,有點兒像我們今天的現代抽象畫,不具象。長沙窯往往會畫隻鳥,畫朵花,很具象。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5_9.jpg]

魯山窯的花鼓非常有名。我一開始喜歡陶瓷的時候,也研究了很長時間。我當時不能想象,一個這麼大的瓷鼓背在身上多重啊,也很容易碎,腰鼓要拍來拍去嘛,總覺得不成道理,但古書上記載非常明確。

魯山花鼓比較罕見,所以當你碰到的時候,你往往不能相信這個東西是真的。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5_10.jpg]

我就碰見過一個,人家從鄉下給我背上來,他不知道是什麼。這腰鼓沒蒙皮子,兩頭是通的。他說:"我不知道是什麼,這個東西中間細、兩頭大,也盛不了水,也盛不了糧食,什麼都幹不了,這幹嗎的?"我當然裝傻說:"我也不知道。"我們今天看到東西,有大量書可以去翻,大部分還能猜出來。當時找本書都很困難,根本找不到。信息永遠是第一位的,沒有資訊,這個東西就得放棄。我就說:"我也不要,這東西太大了,幹嗎用啊?"那個人說:"你得念我從鄉下背上來不容易,你多少也得給我點兒錢。"後來我就把它買了,至今還在我手裏。後來我跟很多人說這事,人家都不相信,說怎麼那麼好的東西讓你碰到了?但事實還就是讓我碰上了,一生中遇到這樣的事情算是傳奇。

唐代是中國曆史上很特殊的一個朝代,其開放的程度不是今天能夠想象的,當時有大量的文化交流。中外交流非常多,在長安城裏到處都是外國人,有點兒像今天。當時外國人帶來了很多外國物品,跟中國人交流,從而影響了中國的瓷器。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5_11.jpg]

比如唐代的龍柄鳳首壺,除了龍柄和鳳首是中國人的概念外,壺的造型以及壺身凸起的人物裝飾,都是受西域影響的。這件東西現在故宮,定為國寶。它在解放前就出土了,在一個大古董商的手裏。解放後,政府跟這個古董商商量,希望把這個壺勻給國家。古董商貪,想賣高價,國家當然不高興他賣高價,他也知趣,想了想沒什麼辦法,最後歸了國家,現在故宮博物院裏常年展出。這種龍柄鳳首壺,如此精美的可能就故宮這一件,後來陸陸續續又出土過一些,但都沒這件精美。

法門寺秘色瓷

唐代晚期出現了一種瓷器,對中國瓷器影響非常大,叫秘色瓷。秘色,意為秘密之色,充滿神秘感。實際上,秘色瓷算是越窯的改進版。今天很多商品都是一代代地改進,曆史上的越窯也是這樣不停地改進。我們講過,最早的越窯顏色叫糖黃色,有點兒像紅糖的黃色。黃色肯定不如綠色好看,於是它就向綠色慢慢過渡,要追求這個綠色。秘色瓷的顏色就非常青綠了。

目前為止,明確發現秘色瓷的就是陝西法門寺。法門寺的物品入庫有單,上麵寫著"秘色瓷"多少件。因為有了法門寺這批東西的出土,才把我們傳了一千多年的秘色瓷的謎底揭開。原來誰也不知道"秘色"到底是什麼色,它是一個秘密的顏色,是一個你甭想看到的顏色。

法門寺在陝西扶風法門鎮,係唐高祖李淵定名,寺中供奉佛指舍利。這枚舍利是佛教的至寶,由七個函套裝著,一個套一個,最裏麵的函裝著舍利。因為法門寺的塔突然塌陷,國家在搶救性挖掘時,發現塔下有個地宮。這個地宮從埋好到發現,中間沒有任何人騷擾過,埋了一千一百一十三年。所有的物品都是當時埋下,文字寫得清清楚楚,一共出土了2499件文物。其中,對中國陶瓷界最大的貢獻,就是明確了秘色瓷是什麼樣子。因為法門寺秘色瓷的出現,民間很多過去不能解釋的事全都迎刃而解了。唐代的法門寺在做佛事的時候非常隆重,所有人都頂禮膜拜,皇上親自主持儀式,所以法門寺裏埋的一定都是最高等級的東西,比如大量的金銀器。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5_12.jpg]

那麼,秘色瓷一共埋進多少呢?14件。門口擱著1件八棱瓶,剩下13件都擱在一個大盒子裏。地宮裏的《衣物賬》上注明:"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疊(碟)子共六枚。"寫得很清楚,每一件都對得上。

我最早喜歡瓷器的時候碰見過很多秘色瓷,但當時不知道。法門寺不出土,誰也不知道什麼叫秘色瓷。我就總覺得這個瓷器的顏色跟越窯有區別,按照越窯的標準,這個綠色不正。這種秘色瓷的價錢也忽高忽低,很多人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當時有人告訴我,說這個綠色的瓷器可能是龍泉地區燒的,窯口也不明。那時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不像現在。我記得有一次,有個人拿來很多,我挑一兩件買了,剩下的都放棄了,現在想起來特別可惜,當時應該把它們都買了。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5_13.jpg]

到了秘色瓷的時候,瓷器開始有了宮廷特征。後來說的"官窯"的概念是宋代形成的,宋代以前沒有這個概念。惟獨秘色瓷,開始有了官窯的雛形。比如唐代詩人徐夤,寫過一首詩《貢餘秘色茶盞》,"貢"是上貢,說明秘色瓷不是專門為皇帝燒的,但要為皇帝上貢,所以它帶有官窯的一些特征,是官窯的一個前奏。詩是這麼寫的:"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他就描繪這個瓷器有多麼漂亮,說它像明月染春水、薄冰盛綠雲,都是溢美之詞。但我們注意到,詩裏表明這種秘色瓷的顏色已經不是黃,而是綠了。

五代秘色

五代時期,吳越王國的錢氏政權也燒造了不少秘色瓷。當時吳越王國在杭州地區,正好是秘色瓷生產的區域,所以有大量秘色瓷。當時秘色瓷不停地上貢給北宋皇帝。五代後期,吳越國跟北宋達成協議:吳越要上貢。錢氏政權不願意去打仗,也覺得自己跟趙匡胤根本打不了這仗,於是就投降了。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5_14.jpg]

曆史上記載了很多這個時期的故事。當年趙匡胤叫吳越王到北宋首都開封去,他不敢不去,因為前麵有南唐李煜的例子嘛。李煜就是不去,最後讓宋太祖滅掉了。滅南唐的時候,吳越王幫了很大的忙,換句話說就是出動了軍隊。南唐滅掉以後,皇上要招待吳越王,叫他去開封,他就不敢不去了。到了開封以後,皇上招待他,送了一份大禮。最後臨走的時候,給他一個包,說:"這個包,你現在別看,路上也別看,到家以後再看。"當時從開封回杭州,要走很長時間。吳越王路上就嘀咕,忍不住把這包打開看了,包裏是什麼呢?全是大臣上的奏折,要皇帝宰了他,或者把他留在開封,不讓他回去。換句話說,就是趙匡胤的那句名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當時南方睡著七八個這樣的人呢,北宋就要一個一個收拾。到了吳越王這兒,趙匡胤胸懷坦蕩,讓他回去了。所以他特別感恩,他就說:"以後我三年就來一趟開封,我絕對不反,我也不睡,我就伺候你。”

趙匡胤去世以後,宋太宗即位,太平興國三年,吳越王再度入開封,太宗就不想放他回去了,吳越王國就徹底投降了。後來南宋遷都到臨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其實就是吳越王的屬地。吳越王叫錢(音觸),今天杭州還有保塔,當時建塔就是希望能保護他。《宋史》中有記載:"(吳越王)太平興國三年三月來朝,進……越器五萬事,金扣越器五萬事。"一次就進貢10萬件秘色瓷器,有全素的,有鑲著金邊的,都記錄在案,可見當時秘色瓷是非常重要的上貢物品。

由於越窯的改進,秘色瓷的出現,導致後來宋代官窯製度的產生。下一講就開始講宋代的官窯係統-五大名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