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盛世
隋代享國時間非常短,統一中國以後,馬上就轉給唐朝,唐朝就受益了。隋唐之間的關係跟秦漢非常相似。隋煬帝當時開鑿大運河,秦始皇建造長城,過去的史書記載都是災難深重,餓殍遍地,民不聊生。但是開鑿大運河是使整個國家受益的事情,最受益的顯然是唐朝。唐朝的經濟高速發展,中原地區的高速發展,跟開鑿這條運河有很大關係。
曆史上的盛世,漢朝、唐朝、明朝、清朝都有,但同一個朝代有兩次盛世,還就是唐朝,一次是貞觀之治,一次是開元盛世。唐朝的經濟非常發達,長安城內有專門的市場,當時叫東市、西市。我們的詞彙"買東西",就是這麼來的。過去說:東市上買什麼什麼,西市上買什麼什麼。後來簡化成"買東、買西",最後就是"買東西"了。我們常用的詞,追根尋源後,覺得非常有意思。早在《木蘭辭》裏也有描寫:"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裏是虛指,不是說木蘭住的那地方正好有四個市,也沒有這麼買東西的:東市買斤雞蛋,西市買把韭菜,南市買了麵,北市買了油,再去包餃子,沒這麼幹的,麻煩。但是文學上可以這麼排比著寫。真正形成東、西市的時候就是唐代,在長安城裏的具體位置非常明確。東市主要賣奢侈品,貴重的東西;西市賣的都是一般老百姓用的百貨。
南青北白
瓷器發展的過程,就是追求由青到白的過程。古人在燒造瓷器時,不停地想把它變白。早在北齊的時候,就出現了白瓷杯,但釉厚的地方還閃著青色的光芒,非常漂亮,非常現代,一千五百年前的杯子拿到你眼前,看著跟現在生產的一樣。白瓷的出現,是中國陶瓷在世界範圍內成為霸主的一個最基礎的原因。後來無論什麼瓷器品種出現,都跟白瓷有關。
到了唐代,中國瓷器形成一個對峙,或者說平分秋色的局麵。這就是"南青北白"。中國南方以青瓷為主,中國北方以白瓷為主,這是唐代整個瓷器的局麵。唐代瓷器發展的速度非常快,因為唐代經濟高速發展,政府缺銅。經濟一發展,金融首先就要跟上,貨幣就要跟上。中國的錢是計重製,按重量算,銅都要用來鑄錢。從鑄造"開元通寶"開始,政府多次下令禁銅,不允許用銅製造別的東西,國家要用銅做錢,使國家的經濟能夠高速運轉。政府的禁銅令逼迫瓷器迅速發展,原來是用銅來做碗,不讓用銅了,隻好用瓷器,這樣瓷器就發展起來了。
唐代的"茶聖"陸羽,他寫過《茶經》,開頭一句"南方有嘉木","嘉木"指的就是茶樹。陸羽對瓷器南青北白的局麵有一個評判,"南青"就是越窯,"北白"就是邢窯,南越北邢嘛。他說:"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陸羽認為由於這三條原因,邢窯都不如越窯。陸羽是湖北天門人,他站在南方人的立場上,對兩種瓷器做出一個判斷。如果陸羽是北方人,那他肯定反著說了:"越瓷類玉,邢瓷類銀,越不如邢,一也。"對不對,還一樣說。
其實邢瓷和越瓷這兩大窯口,是中國陶瓷史上兩朵奇葩,沒有高下,每個品種的審美趣味和境界都非常高,堪稱並駕齊驅,沒法說哪個高哪個低。詩歌中有很多描寫,比如唐代詩人皮日休的《茶甌》,茶甌,就是茶碗。皮日休這麼寫:"邢人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南方人和北方人都能造瓷器,這瓷器像月亮一樣,像雲彩一樣,就是漂亮,都說得比較虛。但皮日休還是做了很客觀的評價,說南方人和北方人都能夠燒造很好的瓷器。
南青-越窯
唐代的青瓷以南方越窯為主。越窯的範圍主要指唐代越州行政管轄的七個縣,包括餘姚、諸暨、蕭山、上虞等等。古代瓷器的命名,大多是以當時的行政區域加上窯口的名字命名,比如越州產的瓷器就叫越窯。
唐人陸龜蒙有關於越窯的詩歌,他說:"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形容越窯顏色的青翠漂亮。其實,最早期的越窯有點兒偏黃,那個黃是綠裏透黃,有點兒像我們吃的紅糖的那種糖黃色。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5_5.jpg]
早年故宮的陳萬裏先生,20世紀30年代在浙江就買過這麼一個越窯的青瓷注子。後來陳先生把它捐給了故宮。所謂"注子",就是執壺,小口。執壺是現在的名稱,唐代記載裏就叫"注子",也叫"偏提",偏著提著。注子是由雞頭壺逐漸演變過來的,它做起來比雞頭壺省事。我剛才說了,當經濟發展的時候,很多跟內心感受相關的東西就要去掉,要不做起來麻煩。做一個雞頭壺的時間,可能做出十個普通的壺了,經濟需求一大,很多覺得不太重要的地方就去掉了。
我剛喜歡陶瓷的時候,在故宮看見這個壺,覺得美不勝收,圍著展櫃看了很久,特別喜歡。我一直想:我什麼時候能買這麼一把壺?20世紀80年代末的時候我去香港,到處打聽有沒有這樣的壺,也沒買到。後來有一次碰到了五代越窯的壺,長流。"流"是什麼呢?就是指瓷器中的壺嘴部分,專業術語叫"流",流水嘛。唐代由於受工藝限製,壺嘴都特別短,所以叫"短流"。到了五代以後,壺嘴就加長了,叫"長流"。這條規律不可逾越。唐代一把長流的壺都沒有,都是短流,因為受工藝限製,燒不成。我估計他們也試著燒過長流的壺,可能一見火,那壺嘴就彎了,就塌下來了,所以唐壺都是短流的。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5_6.jpg]
我當時很喜歡短流執壺,因為見慣了長嘴的壺,所以對這種短嘴的壺特別感興趣。但當時就是找不到,最後碰上了五代長流的壺。賣壺的人就說:"哎呀,馬先生,不要按圖索驥啦,碰見什麼是什麼,隨緣吧。"我想也對,從收藏的角度講,很多時候就是相信這個緣,相遇為緣嘛。你追求的東西有時候是個夢,你追求不到;你永遠懷著夢想去追求是不行的,收藏就是要相遇為緣,碰到喜歡的東西就不應該錯過。我就買了這把壺,至今還在我手裏,有蓋,非常漂亮。今天想起來,價錢也非常便宜。珍惜機會是收藏中很重要的一點,一旦你碰到東西了,跟你追求的有點兒差距,但你喜歡,這時就應該珍惜這個機遇。
要知道,早期的壺不是茶壺,都是酒壺。我看過一些展覽,他們把一些唐代的酒壺拿出來作為茶具展覽,這是不對的。當時喝茶不用這種壺,我們今天喝茶的方式是明代以後才確立的,宋元以前的喝茶方式跟今天完全不一樣,將來講茶具的時候會講到這些。
北白-邢窯
邢窯在今天河北省管轄區域內,唐代為邢州所管轄,囊括了十一個縣。唐代李肇《國史補》中記載:"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邢窯的白瓷和廣東肇慶的端硯,非常有名,無論有錢還是沒錢的人,都在使,可見當時的產量非常大。
邢窯有一種底下寫"盈"字款的,我一開始喜歡陶瓷的時候,特別注意到這一點。"盈"是什麼意思呢?是唐代的大盈庫。電視劇《大明宮詞》看過吧?唐代大明宮的遺址裏出過殘片,上麵就寫著"盈",可見當時皇宮都在使用。"盈"字款邢窯白瓷是皇家禦用瓷器,《舊唐書》中有記載:"(唐天寶年間)每歲進錢百億,寶貨稱是。雲非正額租庸,便入百寶大盈庫,以供人主宴私賞賜之用。"開元天寶年間,號稱"開天盛世",國庫都比較充盈。大盈庫,嚴格說來不是國庫,是皇上的私庫,每年這裏進來很多錢以及各種寶物。當時這種"盈"字款的瓷器,也就入了大盈庫。這些東西供皇上賞賜、送人。邢窯中還有翰林院專用的"翰林"款白瓷,都是邢窯中非常重要的品種。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5_7.jpg]
這麼重要的瓷器,就讓我碰上了。20世紀80年代去香港的時候,有個人拿出一個白碗,我一看,底下寫著"盈"字。我那時記性比現在好,那個"盈"字怎麼寫,我記得清清楚楚。現在歲數大了,記性不如年輕時清楚。我看完以後非常激動。但那個人不知道,問:"這盈字啥意思?"我當然裝作不知,說:"我也不知道啥意思,愛寫什麼寫什麼唄!"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5_8.jpg]
我當時心裏怦怦直跳,特別想買這個東西。然後他就說:"也沒準是個人名,這有什麼用?一個素白碗多少錢,寫上字的理應貴一點兒。"我就說:"貴一點兒行,貴多了不行。"那個人不知道大盈庫這件事,《中國陶瓷史》上專門講過關於這個"盈"字款的事。可這人不讀陶瓷史,可能也讀了很多書,都是畫冊,一高興翻翻就過去了。你要真正了解陶瓷,就要了解陶瓷的曆史,我覺得這就是讀書的好處。我裝作不知,三磨蹭兩磨蹭,最後把這個碗便宜地買了,一路唱歌回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