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陶瓷文明 曙光初現——陶器誕生(2 / 3)

文物的證據-馬鐙

現在的影視作品當中,大量題材反映秦統一六國這個時期,比如張藝謀導演拍攝的《英雄》,陳凱歌導演拍攝的《刺秦》,都是反映戰國到秦這一時期的作品。我們看到電影當中淨是一些騎馬打仗的鏡頭,可這個時期的騎兵跟我們後來熟知的騎兵有很大差別。當時的騎兵沒法在馬上打仗,隻體現一種運行的速度。當時的騎兵基本上是騎著馬衝到你跟前,然後翻身下馬,倆人打起來。不是在馬上打仗,在馬上打不了仗。為什麼呢?因為當時沒有馬鐙。沒有馬鐙就在馬背上待不住,也使不上勁兒。除了沒有馬鐙,還少有馬鞍。秦代的馬很少有馬鞍,馬鞍是秦以後才逐漸使用的。所以我們看《英雄》某些場景是對的,大部分都是步兵,排著陣往前衝,那是當時戰爭的一個場麵,真正騎在馬上打仗是以後的事情。

我們可以用文物來說明這個事。今天能看到的秦兵馬俑,請注意看馬,馬身上沒有馬鐙,絕大多數也沒有馬鞍,但其他裝備是齊全的。再看唐代的三彩馬,既有鞍又有鐙,裝備齊全,非常清楚。

馬鐙大概是公元3世紀,差不多三國時期以後發明的,三國時期都不能證明有馬鐙。所以電視劇《三國演義》裏那種騎馬打仗的場麵,說起來非常難過。我們猜想在古代,即便在馬上打仗,大概也是夾著腿,上身使不了勁兒。不是又要拍新版《三國演義》嗎?不知道導演會怎麼拍。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4_5.jpg]

過去的騎兵古書上有記載,比如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當時的騎兵主要是一個快速部隊。馬並不是戰車,而是運輸車,它把人運到敵人跟前。在戰國到秦的戰爭場麵中,馬車衝進敵人的一方,是要把方陣衝亂,並非一個殺人武器。到了三國以後,當真正的馬鐙發明,就導致戰爭變得非常殘酷:不用下馬就可以殺人了。

在全世界範圍內,所有的先進發明一般都是先用於軍事,所以馬鐙很快就傳到歐洲,歐洲管中國的馬鐙叫一個很奇特的名字:中國靴。過去歐洲騎兵的馬上也沒有馬鐙,兩條腿都夾酸了,根本就騎不住,所以馬鐙是可以徹底釋放戰鬥力的一件重要軍事裝備。

秦兵馬俑

秦兵馬俑屬於灰陶。和紅陶相比,灰陶硬,北京的四合院都是灰磚蓋的。灰陶是在工序上加了一道工藝,使它的硬度增加。在古代,灰的陶器相對都比紅的陶器硬,今天也是灰磚比紅磚貴。多了哪道工藝呢?這種工藝是在它燒製的最後階段,潑水悶製,所以使陶器變得更加堅硬。兵馬俑都用灰陶燒製,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奇跡。我們以今天的工藝燒造這麼大型的兵馬俑,都還有一定的難度。

俑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進步。首先,俑是人殉製度的一個替代物。商代盛行的人殉製度,一般都是幾個人到100人之間,記載中最多的有300多人的陪葬。所以這個俑代替人殉製度,以做成人樣的陶俑替代真人去殉葬,是文明的進步。但當時這個製度出現後,在社會上還有阻力。比如孔夫子就講過,他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個做這個俑的人,該沒有後代吧?有點兒說斷子絕孫的意思。孔子就很憤恨這件事,認為用和人一樣的俑殉葬,也是不對的。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4_6.jpg]

但是社會文明的進步,不會因為某一個人的厭惡而停止前進的腳步,它依然會向前發展。兵馬俑,說起來也是一種人殉製度,像秦始皇這樣偉大的皇帝,他去世以後要有這樣的陵寢,有這樣一支陪葬的隊伍,表明他生前的強盛。我們今天挖出來並展出的這部分有8000多件,地底下還有多少,現在不是很清楚,還有很多沒出土。試想,如果當時是用人殉製度,那是不可想象的,要有這麼多人一起下葬嗎?要陪著一個皇帝死亡嗎?想起來真讓人不寒而栗。

秦代的兵馬俑,兵俑以及馬俑,大小都與實物一樣。比如兵俑的身高,矮的有1.68米,高的到1.87米,跟今天的人的身高幾乎一致。隻有秦代做了這樣跟真人大小一致的兵馬俑。而秦代之前的戰國也有俑,後來的西漢、東漢都有俑,但一般情況下,俑都比較小,東漢最大的俑大概隻有真人的二分之一大。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4_7.jpg]

20世紀70年代兵馬俑剛出土的時候,當時的管理沒有現在這麼嚴。我去陝西時,碰到過偵破案件,有人跑到工地裏偷了個兵馬俑的將軍頭去賣,最後被公安局抓住,判了刑。兵馬俑到目前為止,有大量仿製品,但是真的兵馬俑市場上沒有流通過一件。國家管理得非常嚴格,沒有使一件兵馬俑流出挖掘場地,所以說兵馬俑是我國的一個寶藏。

我們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代表國家出去的文物展覽,兵馬俑在美國、英國都展覽過。西方人看到中國的兵馬俑覺得特別神奇。這些兵馬俑的麵部都非常個性化,不是千篇一律地從一個模子裏磕出來,每個俑都是富有個性的個體。所以說,當時的工匠對陶器、雕塑的理解是登峰造極的。我們今天都不能想象,秦朝用了那麼大的國力去做這樣一件事情。

秦兵馬俑的發現本身也是一個故事,很偶然。1974年3月,陝西有幾個農民打井,打了好幾天,挖土的時候越挖越硬,也不見水。後來挖出來陶器的殘片、箭鏃等很多東西,正好一個人路過,他多少見過一些世麵,就說這底下好像是文物,把這件事上報了。偶然的一個上報,導致兵馬俑的發現,並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距今也三十多年了。

現在我們去陝西兵馬俑博物館看展覽,有很多老頭兒在那兒給你簽名,說是他發現的。當時有案可查的發現者有5個人,現在估計不止15個人在那兒簽名,都說是他發現的,大家覺得這是一樂兒。是不是他發現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民族有這樣的寶藏,被我們這一代人看到了,多大的榮幸啊!我們看到了古人都沒見過的東西。

實際上在民國時期曾發現過兵馬俑。當時也是打井,打出過俑。那時候的認知能力特別低,挖出一個俑的頭,特別害怕,把它捆起來吊到樹上,曬了好幾天,曬完以後再卸下來打碎深埋。當時的人非常迷信,覺得不吉利。這在民國初年有記載。

當時沒有知識,後來有了相關的知識,就知道了文物的重要性。今天,秦始皇陵兵馬俑還在為國家創造很多利益,每年幾百萬人參觀兵馬俑博物館,據統計,全世界有將近100個國家的首腦都參觀過。

秦始皇的貢獻

如此壯觀的兵馬俑,反映了當時高度的陶器文明。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想見秦始皇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這個皇帝做過的最偉大的一件事往往被我們忽略,就是他統一了文字。

秦始皇拿下江山以後,做了很多事情。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統一所有亂七八糟的事情。《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秦始皇把重量單位、體積單位、長度單位、貨幣、文字全部統一,這是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他的詔書到了桂林,桂林的人看不懂,不認識你這字,無法執行,所以他一定要統一文字。不統一文字,中央的精神不能下達,到了下麵就變味兒。統一度量衡也很偉大,今天可能覺得不是很重要,其實非常重要,我們生活中很多不方便的地方,都是因為度量衡的不統一。直到今天全世界沒有統一的度量衡,導致有時候遇到一些換算上的問題。西方人願意用"磅",我們用"斤",兩個詞之間沒有什麼關係,換算起來非常麻煩,成為生活中的一個不便利。

秦始皇拿下政權的時候,統一文字對他來說有極大的好處。他在統一文字的過程中,讓李斯率領一部分人,以秦代的篆書為基礎,把戰國文字統一成一種容易識別的字,叫小篆。對書法稍微有點兒了解的人都知道,小篆是一個很重要的書體。一般說"真草隸篆","篆"就是小篆。大篆非常難認,而稍微有一點兒書法知識,或者讓人家教一教,小篆基本就能認,跟現代漢字書寫的方法基本一致。電影《英雄》裏有這麼一段:梁朝偉扮演的殘劍,天天在書館的沙盤上練一個"劍"字,這個字是小篆,可他寫在李斯前頭了。殘劍是趙國人,他"心中有劍",要拿下天下,可他讓我看就是一個殘廢的劍。他天天在書館裏練李斯後來發明的小篆,還差著好些年呢,這字是後人發明的,所以這是一個常識問題。在看電影當中,如果你不了解這段曆史,你覺得很自然;但當你了解這段曆史,你會覺得很滑稽。我看這一幕時就覺得特喜劇——他寫著不該寫的字。

秦始皇統一文字,對我們民族的好處是後代人不能想象的,是後代人應該感恩的。曆史上我們的民族無論怎麼分裂,最終要合一,就是因為漢字。如果漢字不統一,我們的國家不可能在長達兩千年的時間裏沒有分裂。歐洲就是一個例子,歐洲的文字非常相近,比如英文、法文、德文中有很多字根非常相近,但文字並不統一。中國的方言很多,我想一個人很難掌握中國所有的方言,比如一個北方人,到了南方基本上就聽不懂人家的話了。但是沒關係,我們隻要寫字,大家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以文字為準,聚集在這樣一種文化、這樣一種文字之下的國家,具有極強的凝聚力。這就是秦始皇統一文字給我們民族帶來的最大好處。

漢俑

漢俑有兩類,一類是兵馬俑,非常莊重;另一類是說唱俑,反映生活的另外一種形態。一般來說,要了解一個文化的背景,應該了解它後麵的大背景。凡是說唱俑出土多的地方,大多是當時歌舞升平的地方,是國土安寧的地方。比如四川出土的說唱俑就非常多,四川是後方,生活相對來說比中原地區好得多,中原地區戰爭頻繁。連抗日戰爭時期也是這樣,人們都撤到大後方,撤到四川重慶,因為那裏歌舞升平。文物一定是生活的一個真實寫照,不會脫離這個寫照。中原打仗,就塑造兵馬俑;後方歌舞升平,就塑造說唱俑、雜耍俑。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4_8.jpg]

市場上的陶俑

我們今天對陶器的認識非常低,所以在收藏市場上,陶器的價位一直偏低。

早年北京潘家園市場剛剛形成的時候,有大量陶俑湧到市場,比如小型的漢兵馬俑、說唱俑;還有一些動物俑,比如駱駝、馬。因為說唱俑很容易討一般人的喜歡,所以仿製的特別多。

有一年,潘家園這種俑的數量突然增多,買的人也隨即增多,各類消息也增多,很多人都衝過去買,甚至很多大單位都去買。有一個單位買了很多,樂不可支,又找了許多專家鑒定,當時把我也請去了。看完以後,眾說不一,有人說這東西對,有人說這東西不對,鬧得矛盾比較激烈。

當時這些俑都擱在地上,在一個大走廊裏排了很長的隊。我當時提了兩條。第一條,我說:"我們現在已看到的這部分俑,從西漢起到隋唐止,幾百年時間,曆朝曆代的俑都有了,從無間斷。這些俑同時湊在一起的可能性有多大?或者說從統計學角度上講,概率有多大?"第二條,我說:"你們注意沒注意,所有的俑神態各異,非常精彩,但有一個問題,就是所有的俑上附著的土都是一樣的,這是怎麼一回事?"因為曆史上所有下葬的地方,都是事先想好的。曆朝曆代的東西,不可能都跑到一個地方下葬,絕對不可能。這些俑有山東出土的、河南出土的、河北出土的、陝西出土的,這就決定上麵附著的土質不可能都是一樣的。所以我當時覺得這件事特別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