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小強不是沒有想過把摩托車出口到國外,他之所以沒有把這個想法付諸實施,主要有兩個方麵的原因。
首先是產能問題,目前方氏摩托在國內可謂供不應求,連國內的市場需求都無法滿足,又哪裏有能力進行出口?
第二個問題就更簡單了:牛小強對於方氏摩托的技術性能不是那麼自信。
如果說到造汽車的話,牛小強絕對是信心十足,尤其是在收購了帕卡德汽車公司之後,他得到了這家公司的許多高端技術,極大的完善了自己的技術體係,隻要把製造工藝提升上去,他生產的汽車在國際市場上就會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摩托車卻不同,牛小強之所以會投產摩托車,完全是被逼無奈,他在投產摩托車之前沒有半點相關的技術積累。
當初亞洲機械廠受到了國內兩大汽車廠的打壓,連生產汽車所需的零配件都采購不到,為了生計,牛小強做出了利用現有的設備轉產摩托車的決定。
說到底這隻是權宜之計,牛小強並未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後來摩托車廠的效益十分紅火,牛小強在掙到錢後才開始重視這一塊的技術研發工作,讓王濤等人在研發汽車技術的時候也別忘了搞摩托車技術的研發。
由於時間太短,因此摩托車廠到現在為止也沒有開發出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技術。在這種情況下,牛小強自然不會貿然開展摩托車出口業務了。他的摩托車產品沒有技術上的優勢,也就意味著沒有什麼競爭力,盲目的搞出口隻會賠錢。
當然了,這隻是牛小強的想法,洛桑卻不這麼認為。隻見她微微一笑:“老板,我覺得你忽略了美國的實際情況,並不認同你的觀點。”
牛小強遲疑道:“我忽略什麼情況了?”
洛桑侃侃而談道:“美國跟中國是不同的,我聽說自行車在中國都屬於貴重商品,摩托車更是富裕家庭的象征,至於汽車,這隻是少數極其富有的人才能買得起的奢侈品,但美國不同,自行車在美國屬於健康的象征,騎自行車更多的是出於鍛煉身體的考慮,汽車在美國相當於自行車在中國的定位,普通家庭購買汽車完全是為了方便出行,至於摩托車,它在美國的地位有點特殊。”
洛桑說到這裏稍作停頓,緩了口氣後接著說道:“在美國購買摩托車的一般隻有兩種人,首先是摩托車愛好者,就像我哥哥那樣,他們是純粹的出於熱愛摩托車才買的。”
“另一種人是少年群體,他們的年紀還小,沒有購買汽車的經濟能力,父母也不會支持他們購買汽車的想法,一來是因為美國的父母對於自己的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都很看重,如果孩子想買汽車,那自己必須掙一部分的錢,父母一般是不會付全款的,二來是因為孩子的年紀還小,過早的擁有一輛汽車不太合適,父母一般不會支持,摩托車不一樣,少年人自己打工也完全可以存夠買摩托車的錢,正因為如此,所以我才會提議讓老板在美國開展摩托車業務,在價格低廉的情況下,隻要我們做好產品的營銷工作,我們就肯定能掙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