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156年,蓋亞表麵的地殼,宏觀工程的完成度已接近60%,一項史無前例的超級工程在各大陸板塊交界、及地殼薄弱地帶展開。
幾百米高的巨型機械,協同運作,將動輒以公裏計的巨型構件安裝到位,工程機器人來往穿梭,開掘岩層,暴露地殼斷裂帶,一根根無弱點鋼索埋置到位,就近建造的龐大如山之換能設施,周身晝夜閃耀著焊接的花火。
所有這一切,目的,十分直白:
人類,要用自己的力量,給蓋亞套上籠頭、將其徹底降服。
劇烈的地殼運動——地震,基本上,是“漂浮”在上地幔頂層的薄殼結構,因地幔流動而積聚應力的集中釋放。
而火山,則是地殼薄弱點,因上地幔流動而偶然破裂、熔岩上湧並噴發。
不論哪一種災害,根源,都在蓋亞內部的液態地幔。
將地幔完全冷卻、喪失流動性,看起來是一種釜底抽薪的策略,但,對蓋亞造成的影響,尚難以估量,擔當阿達民時的方然,也沒有批準如此激進的方案,而是設法在地殼邊界以薄弱位置,對症處理。
首先,在板塊交界處,進行大規模的全麵勘探,摸清地殼及下方的地幔流動情況,後者目前還有一些困難、更多依賴建模預測。
方案製定完畢後,現場施工,針對地殼的受力情況,進行廣泛的結構補強,使用鋼構件、鋼筋混凝土構件、鋼索與液力調節模組等裝置,將原本逐漸集中於一線的地殼應力,分散在廣大範圍內。
地震的根本原因,在與地幔流動,直接原因則是這種流動對地殼施加的力,會逐漸造成地殼薄弱帶的形變,
應力傳遞的能量,逐漸轉變為地殼的彈性形變。
這種能量,在偶然因素的影響下,一下子通過底層斷裂、錯位等方式,釋放出來,
就會造成巨大的破壞。
對策很簡單,哪裏的地殼薄弱、就采取措施將其補強。
考慮到地殼運動的複雜性,簡單的補強措施,無非是將斷裂帶“遷移”到強化區域的邊界,但是對人類而言,這一簡單粗暴的做法也可以接受,畢竟淨土的目標,並不是讓地震在蓋亞表麵絕跡,
而是避免讓其影響到人類世界。
在這種指導思想下,“盤古”驅策的龐大工程力量,在蓋亞表麵的幾十條、總計長度超過四萬公裏的地殼薄弱帶,大舉施工,杜絕所有接近封閉城、保留地的地震隱患。
具體的施工方式,多種多樣,貫穿地下數百米、甚至數千米的鋼索陣列,是比較簡單的做法,至於地質條件複雜的區域,還采用預置到地下數千米處的巨型液壓撐杆,來保持兩側地殼的微妙應力平衡。
這種手段,即便哪一失效而誘發地震,震級也很低,並不會造成多大的麻煩。
相對於廣泛發生的地震,火山的處理,對“盤古”而言會更簡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