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六座封閉型城市,與覆蓋蓋亞表麵的“意識連接係統”,令人歎為觀止。
不過,為打造一個新世界,“盤古”進行的工作遠不止於此。
新時代的蓋亞,在一百三十六座封閉型城市之外,還有大大的上千處“保留地”,這些地點,要麼是曆史遺跡,要麼是風景名勝,要麼有特殊的科學研究、保護與發掘價值,也一概被結構類似的穹頂籠罩。
既然有保護罩,就意味著,人類可以在其中自由活動。
不過,要從封閉城抵達這些地點,還需要交通工具,這一點,在“盤古”的工程規劃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今的蓋亞表麵,人類,隻有一千兩百位三歲孩,未來至多也隻有區區兩千六百萬,且分布在世界各地,看起來,並不需要舊時代的公路、鐵路與水運,
全都由航空包辦即可。
但,出於“體驗人生”的動機,民眾仍達成一致意見,要求“盤古”在蓋亞表麵建設十分發達的交通網絡。
所謂“發達”,不是要覆蓋全世界全境,而是用高速鐵路、公路與航線連接各封閉城與保留地,不僅保障人員在各地來往自如,更重要的功能,是讓民眾獲得“旅行”及與之相關的諸多人生體驗。
從安全角度,所有這些交通工具,都要一概與蓋亞生物圈隔離。
此外,“盤古”進行的一項重要工作,是針對蓋亞本身、維持其表麵——地殼基本穩定,而曆時數十年打造的超級工程。
地殼,蓋亞的最外層,厚度在幾公裏~幾十公裏,再往下就是高溫高壓的流體地幔,蓋亞的行星構造決定了這一最外層的薄殼“不會很穩定”,火山,地震等自然災害,是人類曆史上早有記載的現象。
至於如果應對,在大自然的絕對力量麵前,這一詞彙原本的意義就不大。
直到若幹年前,準確地講,哪怕在蓋亞淨土建立後,對火山爆發、高烈度地震這樣大的災難,除消極防禦、事後重建外,也沒有什麼好辦法。
一次火山噴發,或者裏氏烈度80級地震,釋放的能量動輒上億噸N,這且不算,其能量釋放方式也很難幹預,更不用地震比火山更難纏,根本無從預報,隻有事後評估其效應才能確定震級。
縱觀人類曆史,進入現代社會以來,火山、地震頻頻發難,造無數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
聯邦的洛杉磯大地震,西大陸列強的海灣大地震、盆地大地震,東離島的關東大地震、阪神大地震,都給人類留下了十分深刻的記憶烙印。
這種記憶,直到1509年以後,在地下城中遭遇地震、感到大地傳來的震動時,仍令人心驚肉跳,方然自己就親曆過若幹次,雖明知沒有生命危險,腳下晃動時,內心深處的恐懼卻無從消散。
在無知無畏的大自然麵前,人類的力量,實在不值一提,
這曾是生而為人的一種常識。
但在今,這斷言卻因“全產機”體係的發展,與文明能源利用水平的極大提升,而成為了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