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還有工程建設方麵的考慮:
人類的產業體係,在今,大部分都位於近日軌道,部分位於月球基地。
要把一係列全重上百億、甚至上千億噸的構造部署到太空,即便總賬都一樣(都是從行星表麵到太空),從近日軌道出發,也要相對更容易一些。
關於“深空粒子加速器”,僅部署坐標,就如此大費周折。
相比之下,加速器的具體細節,反而比蓋亞表麵的同類係統更簡單,一方麵加速腔內無須要抽真空,另一方麵,在寒冷之極的太空,超導線圈等超低溫模塊,也不需要龐大而繁雜的冷卻與保溫結構。
這兩大技術點,在既往的加速器上,曾耗費了無數科學家的心血。
太空,顧名思義,一般民眾也會有概念,知道其“空無一物”,非但如此,哪怕是在粒子相對“豐富”的太陽係內,每立方厘米空間,平均下來也隻有寥寥幾個基本粒子。
至於太陽係外,那近乎無限的宇宙空間,絕大多數甚至比這還要更空曠,
根本就什麼東西也找不到。
但是在蓋亞表麵,大氣,是如此的無處不在,“尤洛浦大型強子加速器”的二十七公裏長之管道,真空度也不過才1*10EP-1個大氣壓,
這意味著每立方厘米的粒子數,會高達上百萬個。
人類,動用各種手段,在蓋亞表麵製造出的真空環境,仍遠遠不及太空。
另一方麵,太陽係內的空間,溫度倒是和宇宙空間差不多,大概零下二百七十度,這一溫度原則上可以保持氦——重要製冷介質的液態。
至於,如此龐大的加速器,所需要的海量液氦從哪裏來,指望蓋亞表麵的然氣井、或者從大氣中那點可憐的豐度,並不太現實,何況淨土的產業體係中,用到這一元素的場合還有很多,必須另找來源。
在這方麵,和少數激進者的“日口奪氦”設想相比,
還是大多數人的理性選擇——前往木星,更經濟也更靠譜得多。
氦,化學符號He,相對分子質量4006,是宇宙中豐度第二高的元素,作為恒星(一次)燃燒的產物,其豐度排在第一位的氫之後,是可以預料。
不過在蓋亞表麵,多少年來,人類一直在為如何獲取這種宇宙中“遍地都是”的元素而發愁。
早期用於科學實驗時,倒還好,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極低溫的超導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到各行各業,
人們才注意到“氦”這種元素,太輕,很容易從大氣層逃逸到太空之中,所以很難從蓋亞大氣中獲得。
迄今為止,人類主要的氦源,來自於然氣,其中多少含有一些蓋亞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而產生的氦,舊時代的聯邦就有不少這種然氣田,含量高的,可以達到約百分之一,
也因此而幾乎把持著全世界的氦市場。
不過,就算有這種來源,麵對人類今的宏偉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