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軍器局內也與以往大不相同,原本亂糟糟的工坊重新粉了牆,地上用薄木片分隔成數個區域,一旁還立了牌子——“原料區”、“製器區”、“工具區”、“圖、籍區”、“廢件區”、“核收區”……
而在“製器區”內,又分出數個工台,每個工台都設有鍛台、鑽台、砧台等全套設備。另有各式直尺、三角板、圓規、量角器、平等度量工具,不但規格完全相同,連擺放的位置都一模一樣。
隻是正在其中做活的工匠們有些縮手縮腳,似乎不太習慣。
最近李景感覺自己像是回到了學徒時代。
這幾日他早上都在技工學堂和一大群學徒們一起學習。半個時辰學認字,半個時辰學器具使用和“工業圖樣”識別。
好在後一個時辰的“工藝標準”課他是在高等班聽課,這才讓他在那群去初等班的學徒麵前找回些老工匠的感覺。
他看了眼《標準工藝流程手冊》,他雖然認不了幾個字,但那上麵畫了清晰的圖例,一望便知其意。
他看著圖思索半晌,從身旁那些嶄新而精致的工具裏找出一柄“鐮刀”,忽而想起這東西好像叫做遊標卡尺。
他根據《流程手冊》要求,用卡尺反複量了手中鐵件上十多處的尺寸及厚度,心裏念叨著,還是我那根老皮尺用著好用。
這讓他懷念起自己被收走的那些老工具,這堆新器具雖是異常精致,卻總沒他使喚了二十多年的家夥事兒順手。
尺寸似乎還有出入。李景又皺眉將手裏那個銃機座挫磨一番,再拿遊標卡尺量,而後再磨。就這般重複了十數次,直到每一處的尺寸都和《流程手冊》上要求的一般無二,這才抹了抹汗,轉去一旁的鑽台旁打孔。
他掂量著手裏的鐵件,對一旁的工匠道,“往常這麼一個東西,我用半個下午便能製得。如今整整耗費一,倒還有半沒做完。”
那工匠也點頭,“誰不是,卻不知為何要搞得這般囉嗦。”
待李景將銃機座置於鑽台上正要動手鑽孔,旁邊一名身著白色衣衫的“監收”快步走了過來,伸手將他攔住,“老李,你上一道工序未過核收便要開始打孔,扣考評一分。”
李景一愣,忙苦著臉道:“這尺寸我已照著《流程手冊》仔細量過,斷無一絲差錯。”
但那監收卻未理他,隻取出本子,在李景名字後麵畫了個叉,而後遞給他按了手印。
李景無奈搖了搖頭,心好在現在隻是試行,下個月可就得千萬心了,每個月的考評獎可有整一兩銀子,能頂過半個月的工錢。而監收一個叉下去便是一錢銀子飛了。
監收接過銃機座,從袋中掏出卡尺、稱等工具仔細量過,這才在李景工台旁的冊子上記下日期和工序步驟號,再按了手印,算是核收過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