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洪水災害(2 / 2)

19.6米,我國杭州灣的澉浦最大潮差達8.9米。

風潮:台風、溫帶氣旋、冷峰的強風作用和氣壓驟變等強烈的天氣係統引起的水麵異常升降現象。它和相伴的狂風巨浪可引起水位上漲,又稱風潮增水。

我國幅員遼闊,除沙漠、戈壁、極端幹旱區和高寒山區外,大約2/3的國土麵積存在不同類型和不同危害程度的洪水災害。如果沿著400毫米降雨等值線從東北向西南劃一條斜線,將國土分為

東西兩部分,那麼東部地區是我國防洪的重點地區。

我國1998年特大洪災

1998年汛期,長江上遊先後出現8次洪峰並與中下遊洪水遭 遇,形成了全流域型大洪水。洪水一瀉千裏,幾乎全流域泛濫。加上東北的鬆花江、嫩江泛濫,江西、湖南、湖北、黑龍江等,29個省、市和自治區都遭受了這場無妄之災,受災人口2.23億人,死亡3000多人,倒塌房屋685萬間,2000多萬公頃土地被淹,經濟損失達2551億元人民幣。

1998年6月12~27日,受暴雨影響,鄱陽湖水係暴發洪水,撫河、信江和昌江水位先後超過曆史最高水位;洞庭湖水係的資水、沅江和湘江也發生了洪水。

兩湖洪水彙入長江,致使長江中下遊幹流監利以下水位迅速上漲,從6月24日起相繼超過警戒水位。

6月28日至7月20日,主要雨區移至長江上遊。7月2日宜昌出現第一次洪峰,流量為每秒54500立方米。監利、武穴和九江等水文站水位於7月4日超過曆史最高水位。

7月18日,宜昌出現第二次洪峰,流量為每秒55900立方米。 在此期間,由於洞庭湖水係和鄱陽湖水係的來水不大,長江中下遊幹流水位一度回落。

7月21~31日,長江中遊地區再度出現大範圍強降雨過程。7月21~23日,湖北省武漢市及其周邊地區連降特大暴雨;7月24日,洞庭湖水係的沅江和澧水發生大洪水,其中澧水石門水文站洪峰流量每秒19900立方米,為20世紀第二位大洪水。

與此同時,鄱陽湖水係的信江、樂安河也發生大洪水;7月24日,宜昌出現第三次洪峰,流量為每秒51700立方米。長江中下遊水位迅速回漲,7月26日之後,石首、監利、蓮花塘、螺山、城陵機和湖口等水文站水位再次超過曆史最高水位。

8月份,長江中下遊及兩湖地區水位居高不下,長江上遊又接連出現5次洪峰,其中8月7~17日的10天內,連續出現三次洪峰,致使中遊水位不斷升高。

8月7日,宜昌出現第四次洪峰,流量為每秒63200立方米。8月8日4時,沙市水位達到44.95米,超過1954年分洪水位0.28米。

8月16日,宜昌出現第六次洪峰,流量每秒63300立方米,為1998年的最大洪峰。這次洪峰在向中下遊推進過程中,與清江、洞庭湖以及漢江的洪水遭遇,中遊各水文站於8月中旬相繼達到最高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