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曆史上的洪災
史書上的洪水災害
據史書記載,我國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珠江等主要河流發生洪澇災害的情況是:
海河:從1368~1948年約500多年間,共發生水災387次,平均每三年中有兩年發生水災。
黃河:自公元前602年以來的2600多年間,決口達1593次,重
大改道26次。
淮河:從1470年以來比較完整的資料統計分析,500多年來共發生較大水災350多次,其中流域性的重大洪水近20次。長江:中下遊自公元前185年至1911年的2000多年中,曾發
生大小水災214次,平均10年一次;自1921年來,發生較大洪水12次,約6年一次。珠江:自漢代以來共發生較大範圍洪水408次。其中下遊沿岸地勢平坦,洪水災害更為頻繁,平均30~40年一次大災,2~3年
一次小災。
20世紀的洪水災害
20世紀最大洪水災害有5次,分別是1931年、1954年、1991
年、1992年和1998年大水災。1931年,我國發生特大水災,有16個省受災,其中最嚴重的 是安徽、江西、江蘇、湖北和湖南5省,山東、河北和浙江次之。8省受災麵積達14170萬畝,這次大水災禍不單行,還伴有其他自然災害,加上社會動蕩,受災人口達1億人,死亡370萬人,令人觸目驚心。
1954年洪水全國受災麵積達2.4億畝,成災麵積1.7億畝。長江洪水淹沒耕地4700餘萬畝,死亡3.3萬人,京廣鐵路行車受阻100天。
1991年,全國氣候異常,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長時間滯留在長江以南,江淮流域入梅早、雨勢猛、曆時長,淮河發生了自1949年以來的第二位大洪水,3個蓄洪區、14個行洪區先後啟用;太湖出現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水位4.79米。
長江支流滁河、澧水和烏江部分支流及鄂東地區中小河流舉水等相繼出現近40餘年來最大洪水;鬆花江幹流發生兩次大洪水,哈爾濱站最大流量10700立方米/秒,佳木斯站最大流量15300立方米/秒,分別為1949年以來第三位和第二位。
據統計,全國有28個省、市、自治區不同程度遭受水災,農田受災2459.6萬公頃,成災1461.4萬公頃,倒房497.9萬間,死亡5113人,直接經濟損失779.08億元。其中皖、蘇兩省災情最重,合計農田受災966.5萬公頃,成災672.8萬公頃,死亡1163人,倒房349.3萬間,直接經濟損失484億元,各占全國總數的39%、46%、23%、70%和62%。
1992年,閩江發生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十裏庵站洪峰流量27500立方米/秒,竹岐站洪峰流量30300立方米/秒。閩江流域遭受較嚴重水災。
錢塘江上遊出現1949年以來第二位大洪水,蘭溪站洪峰流量12100立方米/秒,沿江縣市受災較重。此外,大渡河、湘江、信江、漓江及黃河中上遊部分地區也發生了較大洪水,造成了較嚴重的洪澇災害。
1998年,一場世紀末的大洪災幾乎席卷了大半個中國,長江、嫩江、鬆花江等大江大河洪波洶湧,水位陡漲。800萬軍民與洪水進行著殊死搏鬥。據統計,當年全國共有29個省區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666億元。
其他重大水災有:1958年,黃河鄭州花園口出現特大洪水,鄭州黃河鐵橋被衝毀。1963年,海河流域遭曆史上罕見的洪水,受災麵積達6145萬畝,減產糧食60多億斤。1982年,長江最長的支流漢江遭特大洪水,安康老城被淹,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