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蘇美爾文明(2 / 2)

最初,這種文字是圖畫文字,漸漸地這種圖畫文字逐漸發展成蘇美爾語的表意文字,把一個或幾個符號組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含義。如用“口”表示動作“說”,用代表“眼”和“水”的符號來表示“哭”等。

隨著文字的推廣和普及,蘇美爾人幹脆用一個符號表示一個聲音,如“箭”和“生命”在蘇美爾語中是同一個詞,因此就用同一個符號“箭”來表示。後來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號, 如人名前加一個“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這樣,這種文字體係就基本完備了。

蘇美爾人用削成三角形尖頭的蘆葦稈或骨棒、木棒當筆,在潮濕的黏土製作的泥版上寫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這種文字被稱為楔形文字。

為了長久地保存泥版,需要把它晾幹後再進行燒製。這種燒製的泥版文書不怕被蟲蛀,也不會腐爛,經得起火燒。但美中不足的是,泥版很笨重,每塊重約1000克,每看一塊都要費力地搬來搬去。到現在,發掘出來的泥版,共有幾百萬塊,最大的有2.7米長,1.95米寬,可謂是巨書。

楔形文字是蘇美爾文明的獨創,最能反映出蘇美爾文明的特 征。楔形文字對西亞許多民族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西亞的巴比倫、亞述、赫梯、敘利等國都曾對楔形文字略加改造,來作為自己的書寫工具。甚至腓尼基人創製出的字母也有楔形文字的因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是,由於它極為複雜,至1世紀,就完全消亡了。

蘇美爾人的滅亡

曆史長河流進入公元前第二個千年以後,在外來敵對勢力無情的打擊下,烏爾王國很快處於崩潰的邊緣,內部的紛爭也沒完沒 了。眾所周知,和平時期文官地位高,而戰爭時期則武將地位高。當第三王朝的末代國王伊比辛在位時,蘇美爾大將伊什比埃拉在易欣城發動叛亂,自立為王,並得到了許多其他城市的擁戴。

不久,烏爾城便被閃米特軍隊攻破,烏爾第三王朝滅亡了。好在伊什比埃拉不光善於策劃政變,也比較會打仗,他很快將閃米特人趕出了烏爾城,此後暫時恢複了烏爾王國的舊有疆域。可惜蘇美爾人天生就互不服氣,互不買賬,等伊什比埃拉一死,各個城市又紛紛宣告脫離易欣王朝獨立,其中最強大的要數拉爾薩城邦。

蘇美爾人內部不團結的劣根性,給了亞述人進攻的天賜良機,他們於公元前1800年左右大舉發動擴張戰爭,占領了包括尼尼微、馬裏在內的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和中部。與此同時,印歐語係的赫梯人在安納托利亞高原和敘利亞的勢力越來越強,伊朗山區的幾個民族也紛紛西進,好不容易複興起來的蘇美爾民族,眨眼間又處在了亡國滅種的險境。

在赫梯人對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統治800年以後,閃米特人的另一支亞述人決定首先打通本土朝向地中海的道路,於是和赫梯人在勒萬特北部打了起來,後來巴比倫人又乘機在亞述的後院點火,結果大大延長了蘇美爾民族的壽命。

可閃米特人在內戰中改進了不少軍事技術,比如戰車車輪的結構變得更加輕便了,行動起來更加靈活,而蘇美爾人在內戰中卻什麼都沒學會,這就敲響了他們最後的喪鍾。

公元前1793年,閃米特一支的阿摩利人漢穆拉比大帝在巴比倫即位,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新的統一戰爭開始了。公元前1763年,最後一位蘇美爾民族的君主瑞穆辛所在的首都拉爾薩城被巴比倫軍隊攻陷,從此以後,蘇美爾人便在曆史上銷聲匿跡了。